江苏 周俊根 编写
词典中对“快乐”的解释是“感到幸福或满意”。这是对快乐的理性解释,但究竟什么是快乐呢?下面这几篇文章会使您对快乐有感性的认知。
A 什么才叫快乐
流 沙
现在,我经常把痛快和快乐混淆。
有位朋友发财了,买了宝马,置了豪宅,娶了漂亮的老婆,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把车开到江滨大道上,路那么宽,人那么少,前面视野极好。他让我过过车瘾,那车真是好,油门一点,似乎要飞起来了。
我说好痛快啊。
朋友说,对啊,对啊,这车开起来就是痛快。但是,痛快是快乐吗?
朋友说,10年前,他到城里的时候,每月赚200元钱,没钱买衣裤,秋风瑟瑟的时候,他还穿着夏装,别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他。他说,那时他就发誓,以后一定要赚很多钱,让别人刮目相看。现在,他驾着宝马车,在车流里穿行,车窗外有送水工、有民工……他的车无论开到哪里,都会有人朝他打量,他说那感觉真是痛快。
他还是没有说这是快乐。
痛快和快乐,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嗓子干渴冒烟的时候,你拿到了一瓶冰汽水,仰脖饮下,那冰冰润润的感觉,从舌头一直爽到肠胃,那叫痛快。假如你是一个流浪汉,心里一直盼着能在夏天喝到一瓶汽水,有一天,你终于赚足了钱,买了一瓶。你握在手里,看着,体会着,然后慢慢旋开瓶盖品尝着,一口一口,你的鼻息间有汽水的香味,你的胃开始幸福地痉挛,你不舍得一口就这么喝下……那才叫快乐。
快乐真的可遇而不可求。找痛快容易,找快乐难。痛快用钱可以买来,而快乐就难了。
现在,朋友仍然有我一样的烦恼:年华老去,身心疲惫,人事沉浮,人生无常,苦多乐少。但是,他的痛快比我多,花钱的痛快,拿钱让别人为他服务的痛快,开着高档车风驰电掣的痛快。我的痛快少,但我心如止水。
什么才叫快乐?我无法定义。
20年前,我在暑假里帮同学的父亲收芦笋,赚了20元钱,那是我人生中赚的第一笔钱。我用其中的15元钱买了一块台板玻璃,盖在了家中的破桌上,这样我就有了一张写字台了。剩下的5元钱,交给母亲,买了一块猪肉,我们家已经许多天没有钱买肉吃了,我到现在还记得那猪肉的味道和全家人当时的表情。
现在,我赚了5万元、10万元……但这些钱都没有故事了,远远没有当年那20元钱所带给我的多。
还有那块玻璃台板,已经搬了许多次家,那台板仍然被父母好好地保护着,现在压在了父亲的书桌上。母亲总是对我5岁的儿子说:“你看,这是你爸爸当年赚钱买来的。”
我心里暖暖的,无法言说。
我判断这个感觉,不是痛快,而是快乐。
(《知识窗》2006年第11期)
【感 悟】
什么才叫快乐?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而认为快乐是无法定义的,但作者深知什么是快乐。作者先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痛快和快乐,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最后通过亲身经历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以事说理,以亲身感受阐明观点,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写作中此法值得效仿。
B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
陈祖芬
我走到13楼的窗前,看中秋圆月。夜色里,月亮光洁到近乎光鲜,好像精心梳洗后前来赴约的玉女,或曰:约女。
面对约女我会不会心旷神怡,然后思乡情切?我的故乡,在北京。我这人,在杭州。那是去年中秋,我居杭已有5个月之久。但是没有离愁,没有悲秋,没有思悠悠、恨悠悠,想到的只是手头的事——这一天必须写完的文字。
立刻觉得望明月不如吃月饼。吃了月饼好熬夜。我决不是月饼爱好者,但是收到朋友送的月饼,还是体验着缘分和温情。从来说红豆“此物最相思”,那么月饼此物也相思。吃着月饼,充足了胃,更充足了感情。这10来年,中秋我常常独在异乡,但并不觉得是异客,感谢月饼!
又有一年中秋我出差住西湖边的新新饭店,门前便是白堤。那晚我要打的去闹市买点吃的。友人劝我中秋之夜别外出,否则回不来——西湖边上会铺满赏月的人,车根本开不回来。但我还是去了。回来时叫上出租车,说到新新饭店。司机说:“我先把你送到电影院,你先看场电影。等电影看完差不多车就开得过去了。”
那年中秋,“约女”没有如约前来,且杭州的气象预报早就告诉了市民。但是白堤、苏堤、西湖边,照样是密匝匝的人,好像堤岸一下长了一人高。杭人最会消费节日,消费快乐。没有见到“约女”,至少见到那么多“约女”的粉丝。他们彼此都在用肢体语言发出信息:这是中秋,这是中秋!每一个人在接收所有人发出的快乐信息,于是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于是西湖边便成了“快乐总动员”的舞台。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
最能接收快乐信息的人最快乐。
中秋节总是在国庆前后,中秋围着国庆转。好像自转与公转,又好似双喜临门。这或是上苍的巧安排。让忙碌的人们在超支精力的时候,莫要忘了接收快乐。接收月饼也是接收快乐。中秋、国庆前后的月饼总动员,当然会造成一些浪费。不过,月饼的发送毕竟使很多人接收到快乐,毕竟是用最简捷的方法使人接收到最难得的快乐——越是快速运转的现代社会,越是难得快乐。
忽然想到,现在常讲各种指数。有什么办法可以测试接收快乐的指数?然后看看用什么办法可以激活快乐指数?譬如,送去一盒好看的月饼。盒上再系个中国结或是蝴蝶结,再贴个条写上:我正在假装想你——真要想,打电话发短信写伊妹儿现代化手段由你挑。说假装想,或许多几分真实感——有思念的时间吗?
(2006年10月16日《解放日报》)
【感 悟】
陈祖芬的这篇文章运用了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写出自己中秋夜对快乐这一问题的思考。什么样的人最快乐呢?作者认为,最能接收快乐信息的人最快乐。文章结尾一段的几个问句或许也会激起您对快乐这一话题的思考吧?
C 给快乐定价
陈绍龙
游人如织。五一节,朋友请我到“明祖陵”看太子祭陵表演。我在一卖扇老人身边停步。老人老了,一脸斑,天并不凉,他还穿一件夹袄。
“您老高寿?”有游人问。
“86。”老人把右手拇指和食指伸出,又把左手的拇指和小指伸出。最逗的是他张开没牙的嘴还乐:“小着呢。”……
他身边有一堆蒲草。他还在织着蒲扇,手指一点也不利索,我疑心他一天也织不了两把扇。
“多少钱一把啊?”“看着给。”“您都卖多少钱一把啊?”“没价。”真是。我还没见过这样做买卖的。
老人似乎也没把来人的问话放在心上。他还是在织扇。问话人走了,老人丢他一句话:“要买不要太晚,太阳偏西我就要走了。”
现在都用空调,少说也有电扇,买蒲扇干吗。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在说着蒲扇的好,说蒲扇的风温润,自然,不伤骨子,妇女做月子要扇风只能用蒲扇。
老人真的说不上这扇要卖多少钱,游客有给3块的,有给5块的,地上还有1元的硬币。
过了一会儿,老人从棉袄里掏出了一个小瓶,是酒!他放下了手上的活,拧开瓶盖,抿了一口,吸口气儿,那舒服劲呀,了得。
“唱两句给人听听。”一旁穿黄工作服除草的中年妇女逗他。显然他们很熟,她知老人爱喝酒,酒喝过还会唱上两曲。
老人果真唱了。“河里的菖蒲已二寸长,地上的双芽子已 打朵了,干哥哥……”就几句。“唱啊唱啊,干哥哥怎么啦?”游人急切地问。周围围了不少人。老人的生意不错。老人身边只有两把扇。对游客,买的是快乐,对老人,卖的也是快乐。河风习习,阳光如扇,没法忘掉的,是老人喝过酒之后笑容的灿烂。
有人丢了一张大钞把两把扇子拿走了。没有多少人惊讶。对于扇,奢侈了点;对于快乐,不贵。
快乐无价。
(2006年5月4日《扬子晚报》)
【感 悟】
文章主要描写了一位年过八旬的卖扇老人。老人是快乐的,他也把快乐带给了周围的人。老人所卖的扇子是无价的,老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是无价的。是啊,生活中的快乐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