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看过许多演出,有的精彩,有的实在不敢恭维。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什么水平的演出,结束时,观众所报以的掌声都同样热烈。区别只在于,精彩的演出,观众往往站起来鼓掌。心存这种疑问,平时就仔细观察,我发现,在美国,不仅是文艺演出,就是讲座甚至普通的导游讲解,总之凡是有人在公众场合付出了一番认真的劳动之后,观众都会报以真诚而友好的掌声。一次,在哈佛大学哲学系听有关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现状的讲演,主讲人斯庞塞先生在人们已经很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他一边走一边做着向上的手势说:“Louder!louder!”(大声点!再大声点!)原来,隔壁的房间里也有一个人在讲演,掌声之大似有超过此屋之势,所以,斯宠塞先生不甘示弱,带着几分幽默让大家为自己鼓掌。
那一瞬间,我猛然悟到:人生需要掌声!这种需要,和我们需要粮食、空气、水没有什么两样。平时在美国所见到的无数热烈掌声的场面,正是因为鼓掌的观众明白,人生需要掌声,所以尽管有的表演不尽如人意,观众也尽量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在美国,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交礼貌,所以,掌声同节目质量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虽然有少数人对此颇有微词,斥之为虚荣的礼貌,但大多数人坚持认为:即然上帝创造的并不完美的人有这种虚荣的要求,为什么不尽举手击掌之劳,去满足他,使每个原本可能乏味单调的生命更快乐一些呢?为别人鼓掌,就是为自己喝彩,因为迟早,你要面对各种方式的表演和观众。
美国实行鼓励教育,即以肯定、积极的信号鼓励每一个参与者对自己充满信心。一次去哈佛大学自然博物馆参观,一位老师正给一群六七岁的娃娃讲候鸟的习性,他尽力调动各种手段,讲得生动活泼。讲完,他开始提问,一位叫尼克的孩子舒展双臂作出飞翔的动作,并发出大雁的叫声。于是老师立即提议大家为尼克鼓掌,孩子们稚嫩的欢笑声、掌声在博物馆的金色穹顶回荡。再看尼克,一脸笑容,阳光般灿烂。原来,他们从小就被引导、练习为他人鼓掌、喝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表演者,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表演获得掌声。需要掌声,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的价值;珍惜掌声,就是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在万古一瞬真实而短暂的存在。
(摘自《大学时代》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