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潘新和
一般来说,天才属凤毛麟角。这对其他类别的人才而言也许是对的,而就言语人才来看,我以为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假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言语天才。这一认知,不论将来在“脑科学”领域能否得以确认,但毫无疑问,它的教育学价值,是当下就可以肯定的。人是符号动物,是天生擅长言说、写作的动物,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言语潜能,都拥有不同的言语个性和才情,只要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顺应并促成其言语潜能和个性的最大发展,所有的孩子都应当成长为言语天才。
这自然会受到经验的质疑:现实中言语天才极少,老师们看到的有言语天赋的学生也并不多。原因在于,孩子的言语天赋是一种潜能,而且体现在不同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的只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注意力很少放在发现学生的言语天赋上,没能去辨析孩子们说、写行为中言语天赋细微、偶然的表现。即便有些教师发现了学生的言语天赋,在现行的讲求统一、标准化的教育体制下,也无法、无力去精心养护和培育。
以往的“天才”观,使教师的教育认知和教学行为受到了遮蔽,以为语文教学只要能培养“文从字顺”的普通人,使他们工作、学习上受用就好。其实,这种观念下的教育,有意无意地成了扼杀、断送言语天才的教育。确立了“所有的孩子都是言语天才”的观念, 教育就有义务名正言顺地引领每一个学生走上言语人生之路,追求言语上的个性化发展,并最终达成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就能够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开掘学生的言语潜能,鼓励他们努力张扬言语个性,使他们充满言语自信,有一个美好而崇高的言语理想和抱负,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梦、追梦、圆梦,最终成为真正的言语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