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沈德山 编写
[引 言]
很多同学感到苦恼:为什么面对同一则材料,别人能提炼出新颖独特的观点,自己只有老生常谈的份儿?为什么围绕同一个观点,别人能讲出一套又一套道理来,自己却怎么也展不开?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根本上说,无疑是缺少识理 的慧眼——辩证思维所致。因为所谓“ 理”乃是事物的属性和事物间的联系,它不是外露的,而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后面,要将其剖析出来,非得借助慧眼穿透现象不可。说到辩证思维,同学们或许会觉得高深莫测,其实不然,且让 笔者借助实例将其典型招数一一解密。
一、人为什么要长两只眼
光学研究表明,作为视觉器官的整体,正常人的两只眼与两只单眼比较,前者不仅扫描角度大于后者的总和,而且所形成的立体感和定位性能也远胜于后者。这就是说,两只眼同时看事物优于一只眼。与此相仿,辩证析理的第一招便是用“两点论”看问题:对思考对象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而要“是中求非,非中求是”。
[案例甲]
欣赏者
锋 青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老到,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意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到,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案例乙]
总是赢,很少输,不但会导致思想上的骄傲轻敌,而且还会造成技术上的停滞不前。老赢,总不输,无疑会使运动员减弱开拓新的技术领域的锐气。你在技术上前进的步伐慢了,甚至停了,人家却在以你为目标拼命琢磨战胜你的新技术。这样,有一天你忽然一败涂地,难道能说是事出偶然吗?况且,就是你真的几十年、上百年地独霸冠军,无人能够超过你,怕也不是什么好事。任何一项球类比赛的技术,总是在今天你超过了我,明天我练出新招数超过了你,后来你又练出更新招数再超过我……这样不断往复之中得以向前发展。
(摘自《输与赢》)
[解 密]
例甲中的林清玄就很善于发现“非中之是”,因为他对“犯案上千起”的小偷作报道,无疑是对其持否定态度的,但他所发的感叹又分明是对小偷不凡“才干”的肯定。仅仅因为这一肯定,便促成了一个浪子的回头,这不充分说明了用“两点论”来看事物的重要性吗?
对某一具体人或事进行“一分为二”并不太困难,对于一个抽象概念进行“一分为二”非要有很强的理性穿透力不可,如例乙。在我们看来, “赢”总在应予肯定之列,因为在体育竞赛中,赢是参赛者永恒的追求,它意味着成功、意味着荣誉。然而引例却让我们看到了相反的一面:老赢之中其实包含着致败的因素;即使真能永远独霸冠军,也会因为有悖于事物总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实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失去光彩,这本身也是一种失败。你看,分析得何等深刻、不容置疑!
二、欧文到底是愚笨,还是聪明
杰克想向朋友证明欧文之笨,便拿出两枚硬币,对欧文说: “你挑一枚吧,它归你了。”欧文见是一枚五分,一枚一角,便挑了五分的那枚。事后有人告诉他,一角的硬币虽然小一些,但比五分的值钱。欧文回答说: “这我知道,但是假使我挑了一角的,杰克就再也不会让我在两个硬币中进行挑选了。”显然,欧文不拿一角而拿五分,非但不是愚笨的表现,反倒是韬晦策略的成功运用,因为这样做,可以保证他继续从杰克那里拿到钱。杰克怎么就没有看到这一层呢?原因在于他受了现象的迷惑。有鉴于此,辩证析理的第二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案 例]
没有借口
张丽钧
每年8月份,我所在的学校都会迎来一些高考落榜生。他们是来复读的,我们常戏称为“高四学生”。我发现,登记高考分数的时候,他们往往在说出一个羞于开口的数字之后要适时补充一句:“今年没考好。”
每逢听他们这样讲,我都忍不住追问一声:“为什么?”答案五花八门:自己病了;家人病了;心情很糟;知了太吵;天气太热;不许如厕;笔是假货(高考答题卡限用标准2B铅笔填涂)……似乎在他们眼里,自己是世界上最值得怜惜的人,由于“瞎了眼”的命运女神无情捉弄,才使他们与一个本应兑现的梦失之交臂。
失败,无疑是让人疼痛的事,但我们聪明地发现了一剂镇痛良药——找借口。小时候跌倒了,妈妈说,宝贝不哭,然后打那块破地,打那双鞋。就这样,我们的脚成了得意的功臣。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们明白了有一种推卸很受用,有一种解脱很愉悦。于是,当那种椎心的疼痛再次袭来时,我们便乖巧地闪身,躲进了一个叫做“借口”的硬壳里,就像寄居蟹栖于螺壳中,在一方安谧的天地中冷眼旁观恶浪寒流又掀翻了谁谁谁的梦想……
有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嘲笑那些擅长为自己寻找借口的人:有这么一位仁兄,他天天到湖边去钓鱼,但不知什么缘故,总也钓不到大鱼。钓友们讥笑他说:“你闯进幼稚园里去了吧?他脸孔红红,却梗着脖子讲出了一个让人笑倒的缘由——你们懂什么?我家只有一口小锅,如何能煮得下大鱼!
哲人说,成功的路上尽是失败者。但我以为,那些失败者必有一种共同的素质——正视失败。正视失败就是不惧怕展览愚蠢,把生命中每一个致败的“ 蠢细胞”都展览到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它藏匿,让它无处躲闪。命运举起皮鞭的时候,就让血肉之躯去承受,没有永远的螺壳做我们终身的避难所,让皮裂开,让肉绽开,让血淌下,让舌尖一点点舔着那镂骨的腥咸,告诉自己:承受疼痛是为了告别疼痛,承认失败是为了与失败永诀。
为了拥抱成功,请你去寻觅吧——寻觅路口渡口出口,但不要寻觅借口。
[解 密]
落榜生们说的“今年没考好”的理由五花八门,叫人难得要领,但实际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由于‘ 瞎了眼’的命运女神无情捉弄,才使他们与一个本应兑现的梦失之交臂。”事实果真如此吗?否!因为他们将失败完全归咎于客观因素,自己竟然没有丝毫责任。他们是在找借口,以便“推卸”责任,“解脱”失败带来的痛苦。
三、10减1一定等于9吗
未必。如果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掉1只,这里的10减1 就不一定等于9,而可能1只鸟也没有。如果鱼缸里的10条金鱼死了1条,问还有几条,那么10减1还等于10。这说明,即使是一个公认的观点,也都是就某一范围而言的,或者带有条件限制的。比如,从简单数学运算的角度看,“10减1等于9”是对的,但将其推广到生活智慧的范围内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因此,辩证析理的第三招便是为拟加论述的观点具体指明适用范围或条件限制。
[案 例]
父亲妙语解心病
佚 名
一个少年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胆小,为此,他很自卑,觉得前途无望。
一天,少年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听了他结结巴巴的诉说,喜悦地握住他的手:哈,这怎么叫缺点呢,分明是优点嘛!你只不过非常谨慎罢了,而谨慎的人总是很可靠,很少出乱子。
少年有些疑惑:那么,勇敢反倒成为缺点了?医生摇摇头:不,谨慎是优点,勇敢是另一种优点,只不过人们更重视勇敢这种优点罢了,就好像白银跟黄金相比,人们更注重黄金。
少年内心颇为宽慰,眉头有些舒展。心理医生又问:你喜欢啰嗦的人么?少年说:不喜欢。医生说:但是,你若看过巴尔扎克的小说,便会发现这位伟大的作家就很啰嗦,常为一间屋子、一个小景色,婆婆妈妈讲个不休,但是,剔除这一点,那就不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了,你能说那一定是巴尔扎克的缺点吗?
少年哧哧地笑了。医生又问:你讨厌酒鬼吗?少年说:当然讨厌,我甚至瞧不起他们。医生说:是啊,酒鬼这个名称的确不好听,但,李白难道不是酒鬼吗?少年打断医生的话:不是!他和陶渊明一样,是爱喝酒的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呢!医生鼓掌笑道:对!我赞同你的观点,你的意思是说——缺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有的酒鬼,仅仅是个酒鬼;而李白则是栖身于酒中的诗仙。
医生又说:所谓有缺点,至多不过是个营养不足的优点。如果你是位战士,胆小显然是缺点;如果你是司机,胆小肯定是优点;如果你现在仍然认为胆小是缺点的话,与其想办法克服缺点,还不如想办法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当你拥有较多见识、较宽阔视野的时候,即使你想做个懦夫,也很困难了!
当年的少年是我;当年的心理医生是我父亲。
[解 密]
“胆小”“啰嗦”“酒鬼”等,恐怕都是为我们所不屑甚至厌恶的,然而本文中的父亲不这么认为,他对儿子的开导有理有据,令人不能不由衷佩服。不是吗,胆小会使战士无法承担杀敌取胜的重任,当然属于大忌;但对司机而言却属长处,因为胆小的司机不易出事故,于个人于社会都是好事。至于“ 啰嗦”“、酒鬼”等也是如此,它们对于有些人来说确属缺点,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恰恰是其个性色彩的绝佳体现。
四、《瞎子、聋子和歪头儿评戏》对你有何启迪
一次,瞎子、聋子和歪头儿一起看戏,看后便评论起来。
瞎子说:“唱功不错,可惜没有做功。”聋子说:“做功不错,只是没有唱功。”歪头儿说: “唱功和做功都不错,只可惜戏台搭歪了。”这则幽默拿3人的生理缺陷开涮并不足取,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事实: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辩证析理的第四招便是:在探讨一个事物时,推想一下有关人士的不同看法——如果推想合乎逻辑,则可揭示其多种属性,或可揭示其多种具体表现。
[案 例]
不留余地的狼
陈 仓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等动物们来送死。第一天,来了一只羊。狼追上前去,羊仓皇逃窜,突然,羊发现了一个小偏洞,逃掉了。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
成了吧?
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更小一点的洞口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堵上了。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了。
第三天,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了。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住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对自己的措施非常得意。
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由于没有出口,狼无法逃脱,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对这一案例,各界人士说法不一。
哲学家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
宗教家说:堵塞别人生路意味着断绝自己的退路。
环保学家说:破坏原生态及其平衡者必自食其果。
经济学家说: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
军事家说:除非你是百兽之王,否则,别想占有整个森林。
法学家说:凡规则皆有例外,恶法非法。
农民说:不留种子就绝种绝收。
[解 密]
针对狼不留余地的做法进行评论,从哲学家到农民七种人看法各不相同,是因为他们的实践目的、价值标准和知识储备大相径庭,所以,在认识事物时难免带上个性色彩。但深入事理层面看,他们对狼的绝对化做法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这样写,是为了使议论情趣盎然,充分证明了办事不留余地的危害决不限于局部,而是会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论的普适性由此得到有力的强调。
五、“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错在何处
某家灶间烟囱笔直,旁边堆满柴草。有位客人见了,建议主人将烟囱改弯,将柴草搬远,以免发生火灾,但主人没当回事。不久,真的失火了,幸得众邻居奋力扑灭。主人设宴酬谢邻人,焦头烂额者均上坐,其余亦论功排座,但是那位建议他“曲突徙薪”的客人竟未被请来。主人如此行赏实在不敢恭维,因为客人的建议本可使他避免这场火灾,若要论功,无疑远胜焦头烂额者。有鉴于此,辩证析理的第五招便是揭示两个事物之间的轻重主次关系,尤其是纠正颠倒了的轻重主次关系。
[案 例]
肚子与脊梁
李兴濂
人的肚子纳满了美味膏腴,滚圆发福。即使是灾荒年月也得填饱肚子,否则,它会叽里咕噜向人提出抗议。
而脊梁却骨梗有节,耐苦负重,统领四肢,维系五脏六腑,高高挺起人的头颅和思想,显示人的高贵和尊严。
但人往往只知肚子的重要,而忘记了脊梁。于是,被鲁迅称为“真正的脊梁”的人少了。
然而,“直立如旗的是人类,横曲脊梁的是兽类,有肚子而没有脊梁的则是虫蚁”。
所以,人在善待肚子的同时,更要珍惜脊梁。因为,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铁骨铮铮的脊梁就会瘫痪,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自《人体三题》)
[解 密]
肚子和脊梁均为人体的组成部分,一般人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作者给予拨乱反正:“人在善待肚子的同时,更要珍惜脊梁”,因为这关系到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
六、哪一步棋走得最好
一场围棋比赛结束后,有人问国手:“哪一步棋你认为走得最好?”国手沉吟了一下说:“每一步棋都很重要。”从纯粹意义上说,一场棋赛的确没有一步最好的棋,因为每一步都前后相联、环环相扣。与此相通,辩证析理的第六招便是揭示出两个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案 例]
针尖与“针柱效应”
金 马
其实,何止于针尖与针柱关系是如此。人类的精英与群众创造力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针柱”的话,那科学、文化巨匠们不就是针尖吗,他们在世代集体智慧的营养下,勇敢地挺立在人类向文明生活进军的尖端,不知疲倦地探索着那些未知的领域,锲而不舍,韧性钻进。他们为人类展现出一幅又一幅迷人的科学远景,他们引导着人们沿着螺旋形上升的历史道路更快地攀
登,他们是人类智慧的灵犀,创造力的典范。而失去群众创造力依托的尖子,将如展翅雄鹰失去长空,英雄安泰离开大地母亲。
现代生存智慧非但没有否定群众无穷创造力对开拓性人才的举托作用,还将使“针柱效应”显示其愈益鲜明、强大的威力。随着信息-艺术社会的临近,集体智慧将通过电子终端等网络对营养个体智慧发挥更加重要的、随机的、瞬时的、强有力的作用。未来社会决不是可供独往独来的“独夫豪子”的天下,而将是拥有强烈集群意识、崇尚集体创活动者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将有更多从事创新活动的尖子脱颖而出,然而,他们决不是只迷信个人心灵颖悟的“天使”,而是善于采撷集群智慧的骄子。
灿烂的火花总是从尖端上放出!尖子诚然是时代的锋芒,然而,他们又时刻不会忘怀自己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人类前进的希望。
从这个意义来说,一切向文明尖端进击的人们,切不可忘怀自身对他人来说亦是“针柱”的一部分;即使已经攀上了文明的尖端,也切切不可忘记自身仍然是与“针柱”组合的不可分割的一体,只占有区区的微不足道的分量……
[解 密]
此例首先指出,科学、文化巨匠们是勇敢探索未知领域的先行者,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但他们无一不得益于世代集体智慧,而一旦失去群众创造力的依托,必将一事无成。接着指出,在新的时代群众无穷创造力对开拓性人才的举托作用只会越来越大,从中脱颖而出的创新活动的尖子只会越来越多。最后强调,尖子是时代的锋芒,同时又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人类前进的希望。你看,人类的精英与群众创造力的相互依存关系还容置疑吗?
[结 语]
奥妙全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思维拒绝简单、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拒绝判断一下事物的是与非,论点的真与假,再挑若干合意的论据作垂直肯定的搭积木式的论证结构。它是一种多值思维,其运动具有多向性、多维性、重构性。在它面前,任何命题或思想都是具体问题,都需要全面具体分析,既不是绝对的是或真,也不是绝对的非与假,需要从更多方面或层次去审视和把握其真理性。所以借重辩证法,就不难发现所议论对象自身所包含的诸多矛盾,它同其他事物的错综关系以及在时间上的演变轨迹等等。
当然,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这些理全都写进去。因此,要反复比较、精中选精,选取的首要标准是“发他人所未发,扩他人所已发”,即要有新意。新意往往体现在对已有认识绝对性的否定和超越上,那么,将否定和超越的思维过程具体地、合乎逻辑地展示出来,就是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立意新颖、论证具体的文章能不受人欢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