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毛志成
爱写作的人都是从爱阅读开始的。在阅读文学作品上有较大兴趣,有明显的主动性,就算有了阅读意识。继之在写作上有了兴趣,有了冲动,并且能主动成文,就算有了写作意识。将两种“意识”加在一起,便可统称为“文学意识”。
文学意识是在阅读和写作上一种兴趣化了的主动意识。在这里,“兴趣化”是很重要的。
文学活动——不论是阅读或写作,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情感活动,有时甚至是一种情绪活动。单有被写作目的诱发出的主动性,而无被这一活动过程本身焕发出的兴趣,是很难形成纯正的文学意识的。
为了某种目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人也可以做到苦读,苦写。感到苦而不畏苦,可以称之为有主动性,但缺乏的是“兴趣化”。如此“ 苦”了一番,可以增加某些写作知识,学会某些写作手法,但很难提高文学智能,也很难写出“活”的文章。
文学活动首先是情感活动,阅读和写作都如此。好的文章、作品,它的魅力首先在于吸引读者而不是压迫读者;读者的阅读意识,也首先表现在情感的被调动、被激发,而不是硬着头皮去读。
离开情感活动,离开情感机能的相应提高,即使阅读量再多,阅读难度再大,也只能提高文字的感知力,而不能提高文学的感受力。读了很多书,识了很多词,记得很多章句,但未必有文学细胞。
有的人读了《西游记》,记住了其中很多神奇故事,脑子里装下了很多光怪陆离的场面;同时,也认下了不少古字,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古文知识。但是,由于他在阅读时的情感活动只限于“好奇心”在活动,尚未达到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共振、情感共振,没有体察到作品中人物的潜意识并与之呼应,便很难实现文学上的醒悟。例如书中有一段讲唐僧师徒途经“盘丝洞”,几个蜘蛛精把唐僧捉去,匿于洞中,用蛛丝罩住。孙悟空赶到洞中去救师父,用金箍棒挑开蛛丝一看,发现几个娇精全是女的。倘若读到这里将书合上,自己想像故事的发展,我们大约总要围绕着孙悟空如何勇敢、如何有神通法术来发挥。实际上在作品中,孙悟空是“人物”而不是“妖物”,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来完成形象塑造的。作者写到这里恰恰没有继续写孙悟空的神通、法术,而是插进了一段心理描写。孙悟空想的是:我老孙在江湖上颇有名声,与几个“ 女人”作战太没意思,即使胜了也有损名气,不如让猪八戒干。这才是作为人物的孙悟空,这才是有特定性格、特定情感的孙悟空!阅读的时候对这段心理描写没注意,转瞬即忘,就是“文学细胞”尚不发达的缘故。写作兴趣、写作冲动哪里来?这实在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仅仅凭学习目的的正确性,是不能导致正确写作意识的冲动的;仅仅依据职业需要——秘书要起草讲话稿,会计要写财务报告,学生要向老师交作文,是不能诱发出生动的写作意识的。
兴趣、冲动是一种精神境界。写作兴趣、写作冲动首先不是对文字本身的迷恋和神往,而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在大自然的刺激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波澜。这种情感波澜包括两个方面:一、自己心中激动,想对别人说,呼唤知音;二、他人心中的情感,自己想知道,以便交流。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就是心中有情,欲示他人(家人);杜甫诗中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想知道他人(家人)的心曲。
一个人能否形成纯正而强烈的文学意识,关键在于他(她)本身的情感机能是否发育正常,对善恶、是非、美丑的感受是否准确、入微、强烈。感情麻木的人,感情畸形的人,是不会产生正确而带有激情的文学意识的。文章出在文章外,文学意识的基石是作者的健康情感。综上所述,文学意识是由这样几个要素合理地结构而成的:一、情感机能发育健全,对事物的感受和反应准确、细腻;二、有必备的阅读量做基础,并在阅读中形成了文学性的感受力;三、对美的追求、对丑的鄙视,并能以文学形式进行表现的强烈兴趣。
当然,文学意识的初步形成,仅仅是写出好文章、好作品的一种预示,而不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