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 收藏 高中版  初中版  教育教学研究  
您的位置:作文成功之路 》 面对呼唤

直面基础教育 呼唤国民素质
时间:2010-06-23 来源:大庆作文 编辑:大庆作文 查看次数:2489

湖北  王代福 编写


【引  言】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兴衰。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是注重基础教育,还是注重孩子的能力训练?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什么差异?究竟孰优孰劣?
  如何直面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矫正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怎样提高学生的素质?怎样造就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国民?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思考、高度重视。

【针刺文一】

两份错误的预言
刘燕敏

  最近看到一则报道,值得深思。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一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也有一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臂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25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近几年来从美国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2003年共产生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了半数左右。
  两份预言令人回味。在报告中,美国小学生体现出了“天无我大”的自信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而具有强烈的自信和创造欲望,正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却是我们眼中近于失控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却是那如火如荼的“音体美”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教育重视音体美,也许就是因为认识到了音体美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更利于引导学生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我想这里的“音体美”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切手段,而不仅仅指“音体美”这3门学科。那近似失控的课堂实际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正是课堂形式上的开放,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渐渐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解放,达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境界。也许美国今天表现出来的不竭原创力,正是得益于它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强烈的自信和不畏权威的创造欲望吧!
  美国对中国教育的考察报告展示的却是中国教育观念的陈旧,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发问精神和自由支配时间权利的剥夺。中国小学生坐姿统一,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只是千千万万个“统一”中的一个。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最终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
  遗憾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新鲜空气之时,现实的羁绊却又使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但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的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在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我们更应警惕这些貌似先锋的“回头箭”。课程改革,绝不应再有掣肘了。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4日第5版)

【针刺述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在思索,寻找一种更为合适的的教育形式,希望把中国的课堂教育变得“活”起来,可是,无论“发现法”也好,“启发法”也好,中国的课堂仍和原来差不多,学生学得更多了,老师讲得更苦了。中国的教育问题又出在哪里?难道应试教育真的是不可攻克的“顽疾”吗?何时才能把“轻松的童年”还给孩子们?细读本文,也许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针刺文二】

蚂蚁唱歌
刘心武

  依成人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得见,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毛豆。
  毛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她起的,她姓黄,和起来就是黄毛豆。她爸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毛豆?不嫌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毛豆只有4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街坊邻居都不喜欢她,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认为。大家喜欢把毛豆和我的女儿做对比,我女儿永远文静、听话,每天早晨早早起床自觉地背英语单词,然后吃饭上学。出门给她5元零花钱,到晚上她不知怎么用就又还给我。黄昏降临的时候,她会自动打开乐谱架夹上乐谱,练上一小时的小提琴。我有时候也觉得她的生活太单调沉闷了,就带她上公园,希望她放开手脚像毛豆那样疯野一下,可她总是斯斯文文地站着,不肯坐在地上。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毛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毛豆盛了一碗饭,毛豆妈看见了,呵斥到:“到一边吃去!”她跟毛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口气。毛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她见了我立刻笑了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地冲我说:“昨晚,我下了一个——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哎,蛋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一指,说:“在这儿。”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但她哪儿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完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看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没想到一个大人会用这样口气和她说话;怔了一会儿,她大笑起来,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 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舒天爸爸也下了一个蛋,比我的蛋还大。她为找到一个“同行”而心满意足,可是却没人附和她,她显得稍稍有点失望,不过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一下午她就缠着我。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声音又尖又脆。还有那个来回跑的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地点头,“呃,呃,我天天都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起小脸冲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毛豆的快乐与幸福,这份快乐我女儿不会拥有,她长大了多半会成为一个白领吧,机械、冷漠,这与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关。毛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      

  
(选自《青岛青年》2007年第3期)

【针刺述评】
  读罢此文,有些想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细细品味,心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虽然生活中不一定真有其人其事,但与毛豆相似的孩子实在太多了。他们的性格天真活泼,他们的想象大胆奇特,他们的言行荒诞怪异。他们能看见花儿“溅泪”,听见“油蛉歌唱”“蟋蟀弹琴”……在他们的眼中,老师黑板上的半边括号不仅仅是弯弯的月亮,更是黄黄的香蕉、红红的发卡、绿绿的豌豆。在他们的笔下,太阳不仅仅是红色的,还有绿太阳、黑太阳。在他们的世界里,会孵蛋的不仅仅是母鸡……他们在用好奇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稚嫩的童心聆听着大自然的声响。可是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中的成年人们,往往缺少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扼杀在摇篮里。面对无数像毛豆这样既可爱又可怜的孩子,让我们大声呼吁:“救救孩子的童心,尊重他们好奇的天性吧!”
【针刺文三】

中国教育有必要起早贪黑吗
许 莉

  在一次家长会上,有家长询问怎么有那么多作业,孩子很晚才能睡觉,数学老师解释说,初中生晚上9点半休息很正常,到了高中,晚上11点半才能就寝,这是中国中学生的生活常态。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尽人皆知的,可是有谁注意过老师的负担,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超负荷劳作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吗?
  最近,四川师范大学的一个课题小组针对中小学教师负担问题,做了长达1年的课题研究,记者从堆积如山的调查材料中读出的是震惊与困惑,品味到的是辛酸与无奈。其中好些研究数据可谓触目惊心。被调查者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下,代表了基础教育中最具活力的那部分。调查结果显示,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标准,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其中工作时间40小时以下的教师占10%,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的教师占27.1%。而每天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的占教师总数的56.2%。由此可见,教师们自己用于学习的时间基本没有,98.6%的教师因为工作太忙放弃了“充电”,更不要说进行科研和创作了。繁重的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80.1%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且主要压力来自学生成绩和学生管理。除此之外,还有来自领导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和经济的压力。在来自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之下,中小学教师的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41%的教师“食欲减退,身体不适”,57.4%的教师“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55%的教师“情绪化、易发脾气”,而43%的教师“对工作、生活失去热情或兴趣”。
  试想,教师们以这样的状态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能有保证吗?中国教育有必要起早贪黑吗?河南一所中学的资深语文教师于老师在接受此次调查时说,他们那里的语文和英语教师每天早上6点50分以前必须到校辅导学生早自习。上午上班到11点50分结束。中午1点30到下午2点,理科老师辅导学生自习。如果是初三教师,晚上6点半至8点10分,还有自习。老师们为自己的生存状态编了一个顺口溜:要想死得快,请教语数外;要想死得急,去上早自习;要想死得早,赶快去辅导。该校外语组曾经出现老师相继累病,几乎无法开课的情形。教师们如此敬业,那么收入状况是否令他们满意呢?答案是否定的。河南的于老师称,他们学校周末补课5元一节,寒暑假7元一节课。教师学生都不愿意补课。就平时的工资而言,成都某县城中学中级职称教师月收入1500元左右,乡镇教师大约900元左右。中国的中小学教师如此辛苦劳累固然值得钦佩,然而事实是,我们面壁12年是否就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了呢?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何太平书记作了一个推断:在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下,教师的负担必然过重!老师没有教学激情,学生哪有激情?老师不进行科研、创作,学生的相应创造力又由谁去激发?何太平还对我国基础教育作了一个比喻:像一个工业流水线。教师是工人,产品是学生,而分数是质量监测仪。工人不堪重负,何谈产品质量!这样在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负担之下,我们整个教育的质量就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差!
  针对中国教育现实与效果的巨大反差,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猛追湾双语学校校长康永帮直言不讳。他认为中国目前中小学教育不改不行。他说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现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教育强调的都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但是现在中学升学考试的内容并没有减少,难度也没有降低,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不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探究,最后成了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走着应试教育的路。康永帮认为,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量的要求太大、太难、太全。孩子们学了些不该学的东西,人人学奥数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他戏言,要用现在的标准来要求,大作家钱钟书当年应该是个差生。
  他分析,中国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继承,而美国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探索。中国注重的是教育与理论接轨,而美国注重的是与社会接轨。这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我国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不得不在学生及格率、升学率和优生率之间疲于奔命。而美国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学习,可谓轻松愉快。康永帮建议改革中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内容,建立一个可以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在目前我国普遍推行的数理逻辑智力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增加运动智力和艺术智力评价体系,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理由为自己而骄傲。而政府不再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优劣,使中国的教育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使中国的教育真正取得实效,最终将中小学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2007年9月9日)


【针刺述评】
  文章引用大量的数据和事例,真实地记录了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沉重的工作压力以及近乎崩溃的精神状况和窘迫拮据的经济状况,客观地反映了当代中小学生难以承载的课业负担以及沉闷的学习状态和低下的学习效率。文中,教育专家对当前的教育弊端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比较了中美教育的巨大差异,从而找出了我国教育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但愿“观人风者”得焉!

【深层反思】
  “应试教育”不除,学生负担难减
  据新华网报道:调查发现,我国有七成中小学生因“作业太多”、“学校要求到校时间早”“校外学习”“家教补习”等原因睡眠不足。记得多年以前,有关部门就已经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学校给中小学生减轻负担,为什么到现在孩子们还这么累?原因可谓众所周知:尽管国家早在1993年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但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至今“高烧不退”,考试成绩依然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左右着老师的晋升和饭碗!可以断言:“应试教育”不除,学生负担难减!

  考试左右“习惯”,习惯制约能力
  由于从小学开始就受到考试的左右,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已养成等待老师讲解知识解决疑惑的习惯。给任务给时间让学生自学,部分学生在闲聊,看见老师来了,便装模作样地看起书来;部分学生在找答案,找到后,看也不看,大笔一挥,把它圈起来,便大功告成;课堂宝贵的时间在学生“轻松”的自学中溜走,而学生几乎毫无收获。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学到知识怎么面对考试啊,唉,学生不主动去学习,那就抓紧时间讲解吧,在讲解中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可这时的老师讲得再生动、启发得再恰当,看上去也像个表演者,学生听得再入神,也不过是个被动的接受者,是知识的接受器。为了掌握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甚至希望老师直接把知识告诉他们,然后再下一番工夫死记下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迟钝,还何谈能力培养?

  为了考试而学习,课堂气氛难“活”
  中考、高考是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于是升学率代表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面对大考,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在大考面前,一切都得让路。为了考个好学校,得从初一、高一开始准备,学生被埋在铺天盖地的学习资料中,被淹没在各地的大考题、模拟题的题海中。为了争取复习时间,老师平时还得抓课时,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披荆斩棘往前冲”,又哪来的时间研究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发展学生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加在考试中的那些东西。考试制度让中国的课堂“活”不起来。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更大程度上是考试,所以在考试中我们的学生或许能考赢别人,但做人,做事,却会被抛在后面。不能不说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令人欣慰的是,全国中小学新课程的颁布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流俗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更改的。看来,着眼于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确已成为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指向与焦点。

【强化练习设计】
  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有预谋地把掺有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严重伤害。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回答说:“我要测试一下狗熊到底有多笨。”出事前夕,他刚刚被保送为研究生。人们从他的书架上看到的几乎全是诸如《线性代数》《数学建模竞赛》之类的专业用书。
  请以“素质教育”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构思指导:材料的丰富内涵,给人以诸多思考的切入点。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培养出的部分学生缺少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起码的爱心,这些都留给我们沉重的思考。只有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并且有所开掘,文章才能出彩。

  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人重视“学以致用”,他们不是看你学什么死知识,而是看你会用什么活知识;不是看你怎么学死知识,而看你怎么用活知识;不是看你学了多少,而是看你能用和会用多少。
请以“知识就是力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或剧本。

  构思指导: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这里说的是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大类,可以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生活实践经验。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展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体验、见闻和体会,通过记叙和议论,进一步感受知识的力量,从而提高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自觉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点十分重要。

[初中]我好想回到童年
[初中]反差
[初中]守株待兔──成语故事
[初中]我长大了
[初中]考场众生相
[初中]血腥的第一把交椅
[初中]美女蛇新传
[初中]荒岛劫
[初中]找阎王爷评理
[初中]举手
· 我寄去的购书款为何还没收到
刘老师:您好!我于8月18日给您部寄去书款,欲买一本《中考作文制胜要领演练范例》。2...
· 有点疑问
一个偶尔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很好!我很希望订阅这本书,不知该怎么订阅...
· 如何投稿
请问:稿件是否直接发送到杂志上所刊登的电子邮箱呢?多长时间能知道稿件使用情况?谢...
地址:大庆市开发区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 邮编:163316
联系人:刘志超 电话:0459-6292389 6292391 6292390
黑ICP备09054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