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作文成功之路 》 妙文博览 |
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
时间:2010-06-23 |
来源:大庆作文 |
编辑:大庆作文 |
查看次数:2752 |
|
|
天津 柳林独客
“百家讲坛”让《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让“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至少易中天、于丹在“百家讲坛”的一花独放,引来了百花争春,至少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国学,我们应该将“国学热”进行到底。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气的时代,必然重视经典阅读。俄罗斯曾经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即使是战争年代,人们仍然不放弃经典阅读。老一辈俄罗斯人,都是靠着高尔基、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提供的精神食粮成长起来的。甚至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因此俄罗斯人民有着坚强、宏大、高尚的心灵和良好的国民素质。然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日渐式微的经典阅读渐渐被流行阅读所取代。结果不言而喻,人们的精神状态日趋萎靡,社会风气也逐渐败坏,这个教训不能说不惨痛。 中国国学经典是华夏民族的文脉,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是时间的产物,没有历史也就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创造的磨砺也就无所谓国学。由于历史的久远、创造领域的宽泛,使国学具有了强大的包容性——天文地理、秦砖汉瓦、钟鼎甲骨、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无所不有。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经济超常规高速发展,我们的国学经典阅读教育的先天不足,早已在各个方面显现。来自台湾的知名人士谢启大女士曾在大陆做过一项调查:72个中学校长竟然没有一人完整地读过《论语》,100个在校大学生也只有一人读完《论语》。这样的结果真的令人汗颜!《论语》里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讲的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阐释的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杀人越货、坑蒙拐骗、贪赃枉法之事层出不穷,与传统美德的丧失不无关系。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谈不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经典中汲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现在,且不说小孩子电脑打得飞快,却写不好汉字,就是许多青年人,问他非典型肺炎的“肺”字、感情充沛的“沛”字右面是什么字,冒险精神的“冒”字上头是什么字,恐怕十有八九得不了满分。不要轻易说是文字游戏,汉字一笔一画,一招一式,足以彰显一个人的“童子功”,马虎不得。弄不好要在崇尚中华文化的外国人面前丢脸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只有打好国学功底,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有所创新。现在很多国学研究者提倡阅读经典,我很赞成,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或许有人会问:在当前“阅读危机”之际,是不是应该首先加强一般性阅读,然后才是加强“经典阅读”?我们认为,所谓的“阅读危机”,其实就是“经典阅读”的危机。如果当前加强阅读的活动,不是以加强“经典阅读”为核心,“阅读危机”就会进一步恶化。自从“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被提出来,“力量”自身的高度诱惑性和功利性在世界弥漫开来,人们便在不断的知识速成之中疲于奔命。而且,人们对科学知识无比重视,逐渐忽略了文史知识、艺术知识和道德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史知识、道德知识对于提升人生智慧有着更大的意义,特别是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时代。 而且随着时尚的“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让思想进入大脑,沉淀于心,对某些人来说,而仅仅成为一种感官上的放松,浅层次的享乐。为了掏人腰包,有的不惜以尊严甚至隐私为代价。这些格调不高的作品,虽然畅销一时,但速朽,毫无生命力可言。如果读书沦落到为了满足感官的地步,那么,书将被其他媒介所取代。当这样的速食快餐充斥着我们大脑的时候,我们在耗费光阴的同时,获得的也只能是空虚。美国教育部门曾为高中生列出二十几部必读经典书目: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柏拉图的《理想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惠特曼的《草叶集》、爱默生的《演讲集》……并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美国之所以强盛,这些经典阅读书目功不可没。 尽管有人觉得国学令人望而生畏,国学大师令人高山仰止,但是国学中一些最经典的著作读来却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如《论语·里仁》中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人要谦虚内省,不可张狂;《孟子·滕文公》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说不管处境如何,做人都要讲原则,有骨气。四书五经是科举时代每个读书人的必修课,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在“左”倾错误时代却被统统斥为封建糟粕,没人敢碰,结果使今天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没有几个知道国学为何物。年轻一代的学子又不幸成了应试教育的受害者,除了念过语文课本上的几篇古文,哪有时间去读那些与考试不相干的古书呢? 一个人有两种精神必不可少,一个是民族精神,一个是时代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他就应该对民族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部分,即使不能如数家珍,也应该是耳熟能详。比如说,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文化人物、文学著作、著名的篇章等应该非常了解,这应该是起码的要求。我们爱母亲,是因为我们非常熟悉母亲;我们熟悉祖国文化,才能热爱祖国。一个不熟悉祖国文化,不能有效地传播这种文化的人,就不可能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尊重。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曾经告诉我,到美国学习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曾让他讲一讲中国享誉世界的名著《红楼梦》。可是他没有好好阅读过《红楼梦》,这让他觉得非常难堪。任何人,对于本民族的精神财富都有继承的责任。 有一次,我看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问一位来自台湾的年轻嘉宾,假如看到前面一女孩的裙子脱落时该怎么办,年轻人脱口而出:“非礼勿视。”而宋楚瑜先生在大陆访问时多次提到要“慎终追远”。这两个词都出自《论语》,可是在生活中,我从未听人使用过这两个词,可见台湾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要比大陆做得好。这不能不令人反思,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根,还有什么资格自称文明古国呢? 好在终于有有识之士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提倡重读国学经典,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江苏和广东等地区部分学校已在开展小学生读经活动,而家长们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小孩子并不能全部理解《弟子规》《论语》《孟子》中那些词句的含义,这不要紧,小时候背下来的东西会对他们的一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成年后价值观的形成和为人处世会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倡导国学经典阅读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学。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关于国学就有两种对立的观念,一种是全盘否定,一种是抱残守缺。历史上最为极端的全盘否定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在高扬起“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的同时,也有人借助“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好在国学的根基植根于民族的血脉,全盘否定只能是一厢情愿,否则真的就是“脏水连同婴儿一齐泼掉了”。其实,一厢情愿又何止全盘否定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粹派把抱残守缺者的梦想发挥到极致,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陈腐的泥潭淹没的是“复古者”自身。究竟如何对待国学?毛泽东同志的批判态度是一个科学的标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重提国学经典阅读,应该避免走以前的老路子,应该把眼界放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学国学不只是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在古今联系、中外对比中培养辩证思维。比如说,中国古代思维是强调“和”,“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明国学思维层面的精华是强调对立双方的统一,这从理论上对社会上流行的斗争哲学和片面的追求对抗,有着补救意义。可见,国学中所体现的综合思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只有青年人放开眼界看国学,才能让学习国学和学习西方文化互补,创造崭新的、更高的文明,这是学习国学的主旨所在。 倡导国学不是考究训诂,不是钻故纸堆,国学兴旺的一个很好的起点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就能吐故纳新、激浊扬清,就能与时俱进、激发生机。邓小平同志当年高瞻远瞩,倡导国学“要从娃娃抓起”,但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技术与未来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提出计算机教育要早抓、快抓。倡导国学抓好教师是前提,练好国学“童子功”,师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学国学并不与学电脑、学外语、学自然科学相悖,相反还能为其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古人说“大匠授人以规矩,而不能使人巧”,作为学校,不应该只把学国学的活动停留在办几场讲座、开几堂课的层面上,应该引导青年人实实在在读几本书,从人格的层面阅读国学经典,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 我们阅读经典,目的是解决今天的问题。经典对于我们还有意义,也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倡导阅读国学经典能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这是社会的大事,是民族的大事。
|
|
|
|
|
|
|
·
有点疑问
|
一个偶尔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很好!我很希望订阅这本书,不知该怎么订阅...
|
|
·
如何投稿
|
请问:稿件是否直接发送到杂志上所刊登的电子邮箱呢?多长时间能知道稿件使用情况?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