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罗小军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要照抄,可扩写材料。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文题解析】
一、领悟诗句哲理,挖掘诗句的思辨色彩。此诗看似平淡,实则神奇。命题者为了帮助考生审题,在材料中提示了三种立意角度: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近反而不能把握,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当然,正如提示所言,诗所隐含的哲理往往是丰厚的。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他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远和近”“物以稀为贵”“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
二、展示生活积累,运用精彩的写作素材。写思辨类作文,要有一定“文化”底蕴。如从“整体与局部”这一角度思考,便会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从“物以稀为贵”这一角度思考,便会想起“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等诗句;从“美在距离”这一角度思考,便会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如讲“团队与个人”,就可从诗句里得到“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的启示。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三个臭皮匠,赶上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均是很好的论据。
三、全面分析考题,准确把握命题的要求。从立意的角度看,应从两句诗入手,整体把握其意境与哲理,单独从其中一句展开联想或进行阐发,都会偏离题意。如谈“远与近”时,只谈“遥看”的积极效果,或者只谈在特定情况下“近观”对于审美与认知的意义,均是不妥的。从选择材料的角度看,绝不能忽视提示语中关于“联系现实生活”的要求,那种一味在故纸堆里孤芳自赏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满分作文一】
远近焦距
湖南一考生
人生路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要随时调整焦距,以最好角度,恰当距离,游目骋怀,行走大地。
禅宗有句话:“眼内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一个人眼界开阔与否决定了他的价值观、世界观,而眼界开阔与否又由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许多事烦恼,这只是因为你对生活太执著。“用力看,就是盲。”当你站到一定高度时,眼前那一切就如“蜗角名利”般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还会不开心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也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你太拘泥于课本时,反而不能真切领会文章内涵,死抓每个词理解时,又如何能看清文章脉络、走向,把握深意?只有放开眼界,你的思路才会走向开阔,你才能跳出思维桎梏,宏观把握,“识得庐山真面目”。
乱石堆里的小孩一心读书,因为他们怀着对都市繁华的向往;城市里的小孩却想回归心灵的湖畔,找寻生命本初的质朴。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物质的,亲情的,天天沉浸其中,就像蜜罐里的糖,感受不到拥有的美好、珍贵,却自认为生活太忙、无趣,只有跳出来,才会明白生命的美好。
距离产生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春色迷人,走近它却害怕消失;海水蔚蓝,捧起一看却纯净无色。
李叔同一代才俊,本可锦衣玉食,却散尽家财,皈依佛门。很多人不理解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人生百味,各有自己味道。看破红尘,他有了高出一般的眼界,终成一代宗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人生路上,有时很难看清自己是否走了弯路,不妨跳出来,调整焦距,那样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简 评】
本文的成功得益于以下两点:
一是诗词与感受水乳交融。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却不着半点雕琢的痕迹。
二是引用与悟理交替展开。经典最能触动人们情思,聪明的考生总能站在伟人们的肩膀上畅抒心志。用“调焦”这一比喻作为观点,次第展开。看似寻常,却妙手天成,读来唇齿留香。
【满分作文二】
彼 岸 花
湖南一考生
许多人说,距离产生美。
某80后作家说,一切事物都要隔层玻璃才好看。
童话家说,产生崇拜的前提是距离。
古人形容美人美态,说“美人如花隔云端”。
距离,是何神物?有着这般神效?隔着时间或者空间的河流,为何我看见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曼妙芳华?
我想说,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距离成就了许多童话和美好。
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像《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女子立于沙洲,那方无情水留住了诗情画意,摒除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山水泼墨画,都会留出空白,或者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干涸,剩一摊烂泥。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
人与人交往,有距离也会更美好。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还是淡一点好,越淡才会越持久,越淡才会使人更留恋。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双方隔得远一点,才看不到那些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像那个“豪猪取暖”的哲理故事,只有留出恰当的距离,才能既可以取暖又不伤害对方。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超然且有入世的真实。我理想的人生像我朋友写给我的一封信里的一句:在入世中做着出世的梦。融入世事但要超越世俗,或许过的是吃饭、写信、学习、谈天的平淡生活,但会用一段刚刚好的距离划出一条心河,在此岸做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美梦。彼岸的春色正浓,我们去看陌上花开。
【简 评】
一句“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观点鲜明,情趣顿生。解读《蒹葭》,画面灵动,凝练生辉;引用席慕容话语,花香四溢,理性充沛;最后在苏轼超然而入世的人生境界中收束,用一句“看陌上花开”竖起了思想的丰碑。文章由诗析理,由物及人,展示的理性世界美得让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