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 收藏 高中版  初中版  教育教学研究  
您的位置:作文成功之路 》 中考作文

莫道文题多变幻 常伴《路》刊就简单
时间:2011-08-09 来源:大庆作文 编辑:大庆作文 查看次数:4270
莫道文题多变幻   常伴《路》刊就简单
                    ——且看《路》刊如何涵容今年高考作文题
                               江苏    周建成
 
[引言]
“题目越来越刁了!”2011年高考作文题刚一出炉,就有人感叹。“刁”者,难以猜押之谓也。站在考生和语文老师的角度,说不想猜中,恐怕不是实话。站在命题者的角度,适度“走险求怪”,也可以理解。为确保选拔的公正,猜押和防押这对“冤家”倒是“宜结不宜解”。然而,孙猴子再能耐也逃不出如来掌心,出题者必须考虑让考生有话可说,题目也就不可能有多“刁钻古怪”,只要不是太刁钻,作文类刊物就可能撞上或涵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敢拟出这14字的标题。是否“吾言不虚”,评定权在读者诸君。
 
皇冠题——尽纳彀中
 
全国卷和全国新课标卷各有8省、区使用,应该说是高考的皇冠卷,今年两道作文皇冠题均入《路》刊彀中。
 
 
全国卷(足彩“最诚信业主”调查材料)
 
全国卷的材料涉及足彩销售“最诚信的业主”及相关调查,主题无疑是诚信,但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诚信底线很容易失守。
这道题,对于坚持阅读《路》刊的考生实在太简单了。如果你需要不凡的思想高度,那么2011年第5 期12-14页上有山东杨厚典编写的《诚实守信: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如果考生将“诚信”定位于“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立意定然不俗。巧得很,北京那位足彩销售“最诚信业主”诚信地兑现了自己对委托人的承诺,而杨文中的主人公庹蓝兰也是牢记她对总书记服务山区基层教育的郑重承诺;巧得很,“最诚信业主”经受了金钱诱惑的考验,庹蓝兰也面临京城好工作诱惑的考验。当有人说庹蓝兰“太不理性,为了一个承诺,毁掉自己的未来”时,她毅然选择了坚守诚信。
个体的诚信是社会信任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路》刊2010年2-3期上有四川赵恒平编写的《信任:网络时代依然飘扬的大纛》,是从另一层面强调诚信的重要。这篇长文的话题引入认为:“我们需要质疑的精神,同时更需要彼此的信任,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能够和谐的动力所在。”
面对当今社会大面积诚信失守的无奈现实,仅仅是正面表彰是苍白的,必须对不诚信现象痛下针砭。这方面《路》刊不乏优质资源。2010年第9期8-10页河南张琪洲、孟建东编写的《英雄是否可以不问出处》,是针对方舟子揭露唐骏学历造假问题而论,其中与诚信有关的语段有:“实力归实力,诚信归诚信。难道有实力的人就可以不讲诚信吗?”“偶像不可能完美,但无论偶像还是凡人都不可以突破诚信的底线。”“诚信之失,是唐骏之‘殇’,也是社会之‘殇’。一个诚信社会比一个成功社会更接近现代精神,更臻于理性、成熟和均衡。这就需要人们具有成熟的价值观:成功不等于成名成家,而是成人。”有了此文为借鉴之范本,立意固然不愁,更重要的是,构思时可以直接拿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与唐骏作比较,指出前者虽然事业上不算成功,但做人上绝对“拿摩温”;唐骏则相反。题目甚至就可以拟作“由‘最诚信业主’想到唐骏先生”之类。
   “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们震惊和汗颜。因此,面对“诚信”我们需要反省:我能做到在任何诱惑下都诚信无欺么?诚信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体的自我修炼、自我拷问,这方面《路》刊2009年第11期江苏吴小平编写的《“拷问灵魂/ 反省自我”构思演练》为你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诚信”问题的视角。还有,2009年第12期32-36页,有湖南高星云编写的《话题作文“底线”导写》,反复强调“坚守底线”,那么,一个人,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不都应该坚守“诚信底线”吗?
    写“诚信”不难,然而有几家刊物能够同时从立意高度、经典批判、独特视角等方面为你提供如此实用的借鉴范本呢?而且《诚实守信: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发表于2011年第5 期,那可是真正的高考前夕啊!
 
新课标卷(中国崛起或中国发展)
 
新课标卷的材料是关涉“中国发展”或“中国崛起”这一内容,又是巧得很,它被《路》刊撞个正着。
最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第1期12-17页上内蒙古宋亚军编写的《中国速度——超越梦想不是梦想》。如果要强调中国崛起的特点,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中国速度”了。长文提供的“典型现象”有:经济发展凸显“中国速度”;灾后重建彰显“中国速度”;高速铁路彰显“中国速度”;“世博管理”彰显“中国速度”;“天河一号”彰显“中国速度”;能源领域演绎“中国速度”。其“热思考”栏下有:“中国速度”的政策基础是改革开放;“中国速度”的思想核心是自立自强;“中国速度”的技术优势是自主创新。更为难能的是,该文能够一分为二,提出了“冷思考”:我国人均GDP增幅大,但增量小;我国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穷国;我国经济内部还存在诸多不健康之处;我国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很高。瞧瞧,资料丰赡,角度多样,正反兼顾,全面辩证,既有“热展示”,又有“冷思考”,可谓“一文在手,备考足矣”。
2010年第6期19-23页上有河南范新全、孟建东编写的《中国走向个人尊严时代》,长文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法国《欧洲时报》评论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所关注的重点,正从追求经济增长率向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转型;中国政府的执政方略,正实践着从“国富”到“民贵”的重要转身。这不正是中国发展中的转型特点吗?这不正扣合材料中提到的“民生改善”吗?2011年第6期上浙江王学华编写的《五则最新作文素材运用指南》,第3则材料就是“‘民生路线图’提升幸福指数”,文中提到温总理3月5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十大民生亮点”,正是“情系民生”。
2009年第2-3期上有浙江王学华《2008年十大热点素材运用指南》,每一个“关键词”下都有“热点回顾”“深度评论”和“运用方向”三项剖析。与新课标题合拍的是:“关键词四:改革开放三十年”。“运用方向”是:⑴改革开放;⑵发展是硬道理;⑶为未来种一棵树;⑷民生与民主建设;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⑹代价与收获;⑺变化;⑻奇迹;⑼触摸幸福;⑽人与路。可谓“思通八达,十面来风”。
    此外,2011年第6期第5-8页上山东毕泗建编写的《利比亚撤侨彰显“中国人”的价值》,与“国际影响”这个特色相关。2009年第9期上天津张建初编写的《创新·合作·共赢——金融风暴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其中有“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在行动”,适合“滴水映海”的写法。2010年7-8期79-81页上福建叶茂樟编写的《富士康“跳楼门”事件解读》,揭示了中国发展中的弊端,反映了劳资角力的不平衡,指出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得不到保障的悲哀现实。2009年第1 期上江苏周建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尴尬的陈述,沉痛的思考》,则是从一个特定角度指出了中国崛起中的民生病灶。
综上所述,我斗胆地说一句,就新课标作文题而言,没有哪一份刊物能够比《路》刊提供的“服务”更周到的。谁能举出反证,我当洗耳恭听。
 
                       四市题——大度涵容
 
    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的作文题历来颇有“奇僻”之议,这当然未必准确,但“尖新”还是有的。即使如此,《路》刊照样“大肚能容”。
 
北京卷(世兵赛感想见仁见智)
 
北京作文题是最出乎意料的,因为“世兵赛”这个材料太新了,新得让任何刊物都不可能赶上趟儿,无法与外界联系的命题者也只能靠“他人”提供的媒体信息“现抓”。然而,学生甲、乙、丙发表看法后还有省略号,说明还可以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感想,加之“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生活领域”这一句提示语,大大扩展考生的思维空间。
如果抓住“就得靠实力说话”进而思考“实力从何来”(可写的太多太多了,心怀梦想、胸有目标、拼搏精神、科学训练、从不言弃、勇气霸气……),那么,本文前面关于新课标题的资料,凡涉及中国靠实力说话的内容均可用,不再重复。2011年2-3期62-64页上有陕西殷卫中编写的《话题作文“90”后的“豪哥”导写》,正与张继科、丁宁两位“90后”新科世锦赛男、女单打冠军相契合,其话题材料中的主人公梁文豪在2010年3月的保加利亚世锦赛上,为中国男队打破了世锦赛7年的“金牌荒”,成为中国男子短道速滑最年轻的世界冠军。殷老师提炼的部分立意“信念、追求、坚持、拼搏、永不言弃……”等铸成冠军实力,实至名归。2011年2-3期第13页《给自己一个目标》,正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实力从何来”的问题。
如果抓住“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金牌,其实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那么中国人就不应该狭隘,应该立足点高,为项目的长远发展考虑。于是,2011年第2-3期70-72页上河南陈湘婷编写的《哲理材料作文“站得高,看得远”导写》,就成了合适的思想库,其中的“志当存高远”“心随朗月高,志与天下宽”很是贴切。帮助其他国家提高乒乓球运动水平,就可能使自己少拿金牌,2011年第1期30页《“舍”方能“得”》一文的题目便是哲理。同理,2010年2-3期55页材料作文的“题目一”就是“得失之间”,强调“得失之间,彰显人生智慧”,得失之间,不也彰显国家智慧、民族智慧吗?
如果抓住“不赞成让牌,认为有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这一点,那么,2011年第1期22-23页上《企业竞争不能坏了规矩》可直接借鉴为“体育竞技不能坏了规矩”,文中提到的“竞争有时候会很激烈,但必须公平、合法”,正是主题。再一个方面,若需做到既要打破一国独大的长期垄断,又要维护奥林匹克精神,那就得加强技术输出和人才交流,促进其他国家迎头赶上,据此,2011年2-3期第82页上提出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就乒乓球运动来说,则有技术和训练体系上的接轨。
    以上所述,一共只涉及《路》刊的两本合刊和一本单月刊,已然可以说是全方位覆盖了“出人意料且几乎无限开放的北京题”,真是有点奇妙了。
 
天津卷(关于两个以上镜子的感悟)
 
    天津题要求考生揭示“同类实物组合的比喻或象征意义”,其材料中提到了李世民著名的“三镜说”,并强调“‘镜’是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另一双眼睛”。2010年第2-3期有关高考作文预测的第二题是“窗子和镜子”,材料引用林清玄的话说:“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写作提示”中就提到,可以联系李世民“铜镜”“人镜”“史镜”论,建议“借‘镜子’探讨人性的弱点,如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等等。”爱听表扬话,就是爱看哈哈镜中变得高大、美丽了的自己;听不进逆耳忠言,就是不敢面对平面镜,更不敢面对出于善意、烛照缺点的显微镜。受此启发,灵活的考生完全可以提出“镜子就是一扇窗户”,通过“镜窗”,可以观看世界,透视自我。如此构思,必为上佳之作。
2011年2-3期24-26页上有北京周怀忠编写的《用自己的镜子观照历史》,与“自己的镜子”相对的是过去国人出于狭隘爱国主义而人为使历史变形的“放大镜”兼“哈哈镜”(周文未用此词却有此意),文章指出,令国人自豪的相传是张衡所造的地动仪存在两个人为变形问题:一是“地动仪不能预报地震”,“即便是古书中的记载,它也只能实时检测,而不是预报”;二是现在的地动仪实物是建国后“新造”的,而且“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更令人“懊丧”的是,从1875年至今,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包括建国后王振铎所造的模型),都不能验震。看来,把地动仪作为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实在是缺少过硬凭据的。“类似的案例还有司南”,也是后来仿造的,“但并不能指南”。这些都说明我们过去观察历史的哈哈镜很不可靠。
由周文还可以联想到科学的显微镜,有科学精神的人用它照出了这样的事实:同是科技发明方面的记述,“中国人更注重写意,而西方人注重写实,所以达芬·奇的记载可以完整地被复制,但是中国的很多东西就比较难。”周文引时评家、教授乔新生的话说:“我们的很多概念,确实来自西方。‘四大发明’也确实是西方人提出来的。西方人制造了一面镜子,反过来比照中国,用他们的概念分析中国,得出中国文明的结论,但这种结论就一定对吗?”“西方人的镜子照不到的地方,是不是就不存在呢?就发明来说,我们的水车、黄道婆的纺车等,难道就不是发明?就对人类没有贡献吗?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标准。种种迷茫和彷徨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镜子……”瞄准“水车、纺车”的镜子不是可以视作文明自我观照的“显微镜”吗?
在同一期《路》刊中,第1页上就有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吴继鹏的《审视自我》,文章指出,“人们忘记了审视自我,才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措。”“‘我要审视自我’,这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清醒者的战斗宣言。”文章还引用了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苏格拉底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强调“审视自我,从道德上。从生活中”。最深刻的语段是:“我们不必躲避不堪与丑陋,无论犯下多么严重的的过错,都不能成为拒绝自省的理由。每个人作为生命个体,都问心无愧清澈如水,那么这个世界自然会一片清澄。对自我的审视,只有成为一种自发的集体意识,这个民族才有净化与再生的能力。……也正因为这种能力的缺失使封建中国成为柏杨所言的大酱缸。……自我审视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人的个体乃至民族、国家,人类过于自信而盲目前行到现在,已经走得太远。……”读了这番话,联系天津题中“反光镜让我们瞻前仍可顾后”,不是太贴切了吗?若再联系2009年第11期18-23页上江苏吴小平编写的长文《“拷问灵魂/ 反省自我”构思演练》,你不感到《路》刊确实是一座资源富矿吗?
此外,2011年第2-3期100页上有江苏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冒祖明的《炼就一双理性的“法眼”》,理性的“法眼”也就是反映世界的普通平面镜,就是看清本质的显微镜,就是对哈哈镜变形的拨正。此所谓一文多用。
 
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上海题提供的两句铭文貌似对立,其实只是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各自的真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抓住“什么会过去”,“什么不会过去”。关于这种哲理思辨性的题目,关键是思维方式。
     2011年1期《谁是造神闹剧的编导者》,透视“活神仙”张悟本、李一现象,堪称“一切虚假都会过去”和“一切真相都不会过去”的上佳材料。2011年2-3期《用生命书写生命——轮椅上的哲人史铁生》中《生死是种谁也逃不过的困境》一文简直是对这两句话的深度解读。2011年2-3期《删不掉的“民族魂”》——鲁迅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去”的。
窃以为,《路》刊2009年7-8期上江苏张在科、张悦群编写的《高考作文三维运思》对此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该长文提出“虚实维度”“大小维度”和“正反维度”,像上海卷这种哲理思辨的题目,就可以采用。比如:从“虚实维度”看,物质的、肉体的都会过去,精神的、灵魂的都不会过去;从“大小维度”看,个人小怨、私我小胜,都应该让它过去;国耻族恨、人类纪念碑性质的胜果永远刻录下来;从“正反维度”,“都会过去”与“都不会过去”看似相反,未必不相合,关键看具体对象,看适配性。像2009年第9期上江苏扬中高级中学殷超的《总有一种共同的忧伤让我们泪流满面》所写:“有的,是该忘记。但有的,想忘,却偏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正是两面说到。
明乎此理,上海题何难之有?一切皆能轻松搞掂。
比如,2010年7-8期96页有《刹那芳华》一文,“刹那芳华”,“刹那”间的感觉会过去,但它沉淀的芳华却不会过去。
    再如,2009年第4期,有浙江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石雨佳的《矛与盾》,写到了“傲与卑”“悲与乐”“逝与今”。其中的“逝与今”写道:“对过去的恋恋不舍,对曾经的深情怀恋,是人们最坚韧也是最温柔的情愫。我们总相信那些记忆还活着……[按,这是一切都不会过去]现在也会变为过去的。顿时,我像感悟到了什么,朝周围看了看,因为他们都是‘过去’,他们终于会在某一天飞逝进那个不知名的宇宙。河流流走了,我们再也不能第二次踏进[按,说的是一切都会过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珍惜流过的点滴。”
又如,2009年第12期上有河南孟建东编写的《把那些美丽的青春花朵珍藏在人生的书页里》,讲的是中学生早恋现象,其实早恋包括着“都会过去”和“都不会过去”的两面。虽青涩却美好的情感永远铭记在心,但曾经的伤害、幼稚、非理性就让它们过去吧。同期上浙江王学华编写的《“印记”主题写作全程备考》,其中有大量关于“不会过去”“不应该让它过去”的素材。2009年第11期上江苏吴小平编写的《“拷问灵魂/ 反省自我”构思演练》中则有关于不该记恨的忏悔,不该记恨的东西属于“应该让它过去”的内容。
 
重庆卷(“情有独钟”话题)
 
    重庆题在引出“情有独钟”这个话题之前,提供了两则同类材料,一是关于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44年如一日服务学生、感动学生和学校,被授予“荣誉院士”称号;一是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袁苏妹的事迹不仅在《路》刊出现过,而且有重头文章反映,2010年第9期上安徽祝泉洲编写的《材料作文“文盲院士”构思演练》(16-19页)就是。祝老师给出的一个重点立意就是提倡“情有独钟”:“‘三嫂’的成功启示我们,对于任何职业、角色我们都应该充满敬畏,发扬一生做好一件事情的专注精神,把平凡演绎成伟大。”
一般说来“感动人物”的事迹大多能与“情有独钟”挂靠,这方面《路》刊几乎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系列资料的整合,例如2009年第5期和第6期,就连载了安徽刘高伟编写的《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南》,其中第5期介绍的烛照深山的乡村教师李桂林、陆建要夫妇,在地势极险、条件极差的绝壁彝寨从事教育工作,18年如一日,为村民搭建了传播知识文化的“云梯”,这个传奇故事与赵世术的事迹完全类似。第6期上介绍的韩惠民34年坚持顾照瘫痪的初恋情人吴月瑛,颁奖词说:“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成白发,不变是真情。”这个“情有独钟”更是名实相副。
几乎所有名人的事迹都可以写他们是如何对自己的专业情有独钟的。当然也可以写自己对某物某事情有独钟。比如,2009年7-8期上有专门介绍萨马兰奇的长文《萨翁:永远的五环》,引用萨氏原话:“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有既定的目标。我一直热衷于体育运动,并且早就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有朝一日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样就可以加入到世界体育运动的领导工作中去。”萨翁的一生就是对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情有独钟的一生。2009年2-3期59-63页有天津张建初编写的长文《话题作文“出发”导写》,其写作素材的第一个就是对通过从政实现人生社会价值情有独钟的美国前总统林肯,林肯从23岁起就启航从政,他竞选州议员失败过,竞选州长失败过,竞选国会议员失败过,国会议员连任失败过,竞选参议员失败过多次,竞选副总统失败过……但最终他竞选总统获胜。
更精彩的上佳素材兼巧妙立意是2009年2-3期上的一则材料:1983年,美国人伯森·汉姆徒手登上了有“世界第一高楼”之称的纽约帝国大厦,赢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也获得了“蜘蛛人”的美称。然而此人却是“恐高症康复协会”的第1042号会员。这则材料说明,“情有独钟”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地努力,竟然可以创造克服致命缺陷的惊人奇迹。若据此材料,加上类似人物事迹(如史铁生等)立意为“情有独钟便能创造奇迹”,就很有个性。
 
                        各省题——从容应对
 
    除“四市”外,今年共有11省单独命题,若明乎类联转换之术,则一册《路》刊在手,便可从容应对。
 
安徽卷(时间在流逝)
 
    时间在流逝,因此需要惜时,这个主题老掉牙了,不说也罢。然而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又有些什么在“流走、留下、形成”呢?从这个角度构思,也许既切题又不显老套。着眼于此,《路》刊的准备颇为充分。
2011年1期《谁把流年偷换》就是对“时间在流逝”的诗意表达。而2011年5期《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多维解读”谈及了“日积月累,方能铸就辉煌”的主题。
    若写“青春在流逝中留痕,却永不停步”,那么2009年第1期上安徽六安市叶集中学高二盛琪的《花开花落的日子》可供借鉴。其中有的文字颇为雅致,不乏哲理:“世界有时真的很残忍。他让我们相遇,却不让我们相随,只允许我们守望,但拒绝我们停留。所以,在无尽的时间的消亡过程中,我们的故事只是微乎其微的一个字,一只将死亡的蝼蚁,一滴不小心从眼里流下的泪珠。仅此,而已。……人生的旅途,没有谁能为谁停留,当然,也不能停留。……曾经的回忆不属于如今,淡忘后的烟花将更会美丽……纯白的世界留下了我们的歌,告诉自己那段青春的日子已经过去。结束了,抬起头,告别了花开花落里的自己,是一个人走的时候了。”这是写“时间在流逝”中的情烟意絮。
    “时间在流逝”,生命不可停驻,意味着我们只能拥有过程,别忽略流逝的过程之美。2009年第2-3期上山东李作昕的《悠然享受过程美》写道:“生命有起点和终点,人一直奔走在路上,这就是人生。……人生如旅,情趣就在路上,千万别忘了领略过程之美。请悠然地享受过程之美吧。”文中引用史铁生《活着的事》中的话:“世界上你唯一拥有的东西就是过程,而时间永远是流逝的。”同期贾桂强《话题作文“在传递中”升格途径展示》,传递的过程也是流逝的过程。2010年第11期3-5页有广东陈晓龙编写的《聆听智者的教诲》,其中引俞洪敏《在路上》一文如下:“也许,人在路上,就是人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出生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路,从此我们就走在了路上——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时间在流逝”对应于“人在旅途”,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在过程中”,把握好流逝的时间,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变动不居,人生没有停步时。
“时间在流逝”,如何看待“当下”与“已逝”?2009年第4期《矛与盾》一文谈及“逝与今”时写道:“现在也会变为过去的。顿时,我像感悟到了什么,朝周围看了看,因为他们都是‘过去’,他们终于会在某一天飞逝进那个不知名的宇宙。河流流走了,我们再也不能第二次踏进,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珍惜流过的点滴。”这是说“逝者已矣,抓住当下”。2009年第6期上有四川中学生张旖旎的《时光辗转,散坠成诗》:“我曾经以为,在走过之后再转身,只会觉察某些东西已遗落在一堆枯叶中,却不曾料想,那丢失的遗憾会一直停驻在我的心间,寂静无声地生长并蔓延整个心房。直到时光辗转,散坠成诗。”这是写“时间流逝过程中的诗化情愫”。2009年7-8期86页有《似水年华》,开头就引用孔子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者借此表达“岁月总是与青春做伴”,逝去岁月就意味着逝去青春。同期还有《岁月留痕》,也涉及“时间流逝”的同时留下种种痕迹。
2010年第9期42-43页有山东高二学生王倩睿的《行走在高中》,小标题共5个:“高中前传”“关于第一学期的一切”“第二学期”“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尾声”。实际上是特写高中阶段的“时间在流逝”。不需要机械搬用原文,只需要模仿其构思方法就行了。
 
福建卷(袁隆平享受工作,享受好梦)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路》刊当然不会拉下。2009年第1期第22 页上就有“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这一重要的写作素材,其中一段文字很是简练:“从田野重重稻浪中走来的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大师,也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以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执著追求与社会责任、祖国情怀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的风范,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文章在介绍了袁的主要事迹、成果后写道:“大道归大真。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身体、精神、情感要健康。可以预期,大胸怀、大境界的袁隆平,真正的顶点在未来。”这些文字很容易转化为福建题所需要的内容,比如袁隆平早就在心田上播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这粒种子总是开放着他的“梦之花”。
    享受工作,便能以苦为乐。2011年第2-3期65页上黑龙江侯彦君的《材料作文“老音乐家铡草”导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竟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这位老音乐家身处逆境,却能在枯燥的劳作中追寻和享受音乐专业的快乐,这与袁隆平对艰苦的农业科研工作的感受完全相同。老音乐家肯定也会像袁隆平一样经常做出美好的音乐之梦。2009年2-3期8-9页上《悠然享受过程之美》,所论正与袁隆平的工作态度、生活态度相似。
    袁隆平以好梦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有梦想的人不会放弃,生活也不会乏味。2010年第4期20页《不要停下追梦的脚步》就强调“为梦而生,为梦而死,有梦人生不觉寒。”改“寒”为“苦”,其义不变,袁隆平正是“有梦人生不觉苦”。据此立意,2011年第2-3期106页上的《梦想飞扬的舞台》和2011年第4期55页上的《我的梦在路上》,都可资借鉴。2009年第6期上山东刘郁辉编写的《诗意感悟型新材料作文导写》之“素材超市”中有两句名人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因为你自己的梦想存在,信念站立。——比尔·盖茨”“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马云”2010年第10期17页有语,人对上帝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我的灵魂可以飞翔,它带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袁隆平就是一个在梦想中飞翔的科学家。2010年第11期3-5页引用俞洪敏《在路上》中的话如下:“人需要有渴望,有梦想。没有渴望和梦想会使自己的生命失去活力和勇气。”
    福建卷有关袁隆平的材料告诉我们,科研也许单调,人生却需丰富。类似热爱生活,不亏自己的名人,《路》刊介绍过不少。2011年第2-3期上陕西井永战编写的《科学巨人钱伟长素材解读》,就提到钱伟长主张“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袁隆平正是一个全面的人、热爱生活的人。2010年第1期江苏冯汝汉编写的《素材“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拓展训练》,提到钱学森热爱生活、享受“艺术人生”,“一生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正与袁隆平相似。
 
 
广东卷(回到原点)
 
题目前引语提示了“原点”的外延,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这后面还有省略号,说明还可以有其他理解,比如,原生态、常识、道德底线等。
如果将原点理解为原生态,那么2009年7-8期上内蒙古宋亚军编写的《面对“原生态”的呼唤》就是回到原生态的现成仿本。“原生态”可以指大自然最本真的原始状态,宋文在这方面提供了大量原生态遭破坏的现象,呼唤回到原生态。2010年2-3期77页上有《中国淡水生态脆弱50年来消失1000余个内陆湖泊》,如果把每一个淡水湖视作一个液态的“原点”,那么“还我湖来”不就是特定意义上的“回到原点”吗?“原生态”也可以指人的社会状态,所以宋文提到了拒绝矫饰,拒绝包装,摒弃面具,素面朝天,回到简单和淳朴。
    如果将原点理解为常识,那么回到原点就是回到常识(有的常识就反映了事物的根本)。2009年第9期28页《别拿常识不当干粮》就批评当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注重灌输高端知识,而忽视生活常识教育,强调“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因此应该多多“普及常识”。
如果将原点理解为道德底线,那么回到原点就是回到底线,《路》刊2009年第12期32-36页上,有湖南高星云编写的《话题作文“底线”导写》,文中强调“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为人处世最起码的准则”,联系我们的社会“道德高调”与“底线失守”同在,提倡“回到做人的底线”很有现实针对性。该文提到“生存是生命的底线”“诚信是处世的底线”,都是不错的切入点。
如果将原点理解为本真、质朴的自我,那么也可以提倡回到自我原点。这是因为有些人在社会上被一些身外名利所羁绊,所迷蒙,最后失去了自我,远离了原点,于是就需要回到原点,回到自我。2009年2-3期66-67页上湖北吕宣定编写的《材料作文“拥有与寻找”导写》就指出有人失去自我,需要找回自我。2009年第9期上江苏扬中高级中学默石的《作文当返璞归真》,实际上是提倡回到写作的原点——真实、质朴。2011年第6期4-5页陕西惠军明编写的《为心灵洗尘》,重要例文就是《为心灵卸妆》,文章强调“摒弃浓浓的脂粉气”呼吁回到“心灵的清明”。赏析文字则告诉我们:“化妆后美丽的自己,终究不是真实的自己,心灵也是一样,需要适时卸妆,……还自己一片干净清爽的心灵净土。”这是写的精神、心灵的回到原点,很是深刻。
同样的思路还可见于2010年2-3期44-45页的《简单》。该文写到作者自己曾经以“最真诚的心、最简单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简单的你感觉到生活是那样的充实和美好”。后来,被社会上不正之风熏染,自己变得“复杂”起来,“学会了冷漠、虚伪”,“掉进了另一个世界。尽管你也经常说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却又认为“这种变化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复杂的社会里,你也将自己变得复杂”,于是“刻意改变自己”。后来“终于醒悟,明白自己错了”,决定回到原先,回到初我,“以我最纯洁的心灵做一个简单的人,信任别人,真诚地生活”,“我明白,这一切就从今天开始。”这实际写的是人性的反璞归真。
 
 
湖北卷(旧书)
 
    “旧书”一题,无非是要求写与旧书结缘、读旧书的感受,记叙与旧书有关的往事,或者从方方面面评议旧书。只要善于转换,《路》刊便能供你寻珍觅宝。
2011年第5期37-39页上有河北李超编写的《“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多维解读》,其素材展示是《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文章写石悦“把零花钱都换成了喜欢的历史书”,它们都是“竖式排版,繁体字”的旧书,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实录》《清实录》等,“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无趣”的旧书,“他却视做至宝”。别人忙着复习迎考,石悦“却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遨游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优哉游哉,乐在其中”。即使在高考前两个月,他还“捧着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沉浸其中,老师当场没收了书并大声斥责他”,爱上“旧书”的石悦工作后仍然“积习不改”,“整整6年,2000多个夜晚,孤灯冷月”中,他与“旧书”为伴,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人生储蓄,这些就是后来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底子。如果我们以此为典型素材,写一篇体现“以旧书创新”主题的文章,应该是很不错的思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心灵安顿之乡,精神徜徉之空。据此,则2011年第2-3期有江苏刘宏图编写的《命题作文“我的精神小屋”导写》就成了转换的好脚本,其“写作导引”说:“写作时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写出精神小屋盛放的具体内容以及对自己人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如此,可将旧书视为具体的“精神小屋”,指出它对人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用例文的话说,旧书这间精神小屋“或许不太华丽”,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却“可以撑起这片天”。
 
 
湖南卷(歌星出场招呼语的改变)
 
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是招呼语的改变,体现了歌星与观众互动的智慧,更是一种对双方位置认知的改变。
    可以将歌星招呼语的变化理解为思维或态度上的“变换角度”。2011年2-3期72页《变换角度,彰显智慧》一文写道:“变换角度,能让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销声匿迹”,“变换角度,会给人带来别样的惊喜”,这是一种“转换思维的美丽”;“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变换角度的魅力”;“懂得变换角度,意味着多了一种可能……这是转化思维产生的智慧和力量”。2011年第6期47页上有江苏蒋彦军的《素材“换一个角度”演绎》,例文是《换一个角度风光无限》。其“思考点”写道:“换个角度想问题,全让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范例文则说:“换个角度,不仅让心灵获得解脱,更能让生命变得丰富。”“朋友,换个角度,世界将会更加多姿多彩。”不是吗?可以想象,当观众听到“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时,那惊愕之余的顿悟和欣慰。可以想象歌星改变招呼语后带来的充满尊重和温暖的现场氛围。
歌星之所以改变了招呼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清醒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正确了,对对方的认知也就错不了)。据此,2010年第9期4-5页《看自己和看世界》就是极好的例文。该文提到“一种人自我膨胀……自我感觉良好”,针对这种自我认知的偏颇,文章写道:“我们中间第一个个体生命无论看上去多么辉煌,也没有理由妄自尊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学会敬畏,学会谦虚……一个人没有理由将自己看得过重,不要自认为多么了不起。”作者强调,人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卑微与渺小,普通与平凡”。正因为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放下架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江苏卷(拒绝平庸)
 
根据江苏题的前引材料,拒绝平庸者应该有创造、求发展、求上进、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构思时不限于此,可以从“平庸与不平庸的差别”这一角度去构思立意。
若强调拒绝平庸必须有奋斗目标,那么2011年第2-3期陈凤尤《给自己一个目标》正切此理,文中提到卡耐基的研究结论: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文章写道:“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过去。”
若强调拒绝平庸的人必须自我超越,那么2009年第1期21-23页就有《超越梦想,一起飞》供你参考。“超越自我”文题下,作者指出,拒绝平庸,未必要超越他人,但必须不断地超越自我,文章反复弹奏的主旋律是“超越自我,需要有更高的追求”。
    若强调拒绝平庸的人绝不虚度一生,那么2011年第4期49页上《微尘的光芒》有可用之语:“一样如微尘的我们,真的甘于湮没于平凡吗?流年似水,不应该任生命匆匆而过;风雨如晦,应该让生命淬火。”“倘若不想做一粒悄然而来、溘然而逝的微尘,虚度一生,那么困难的打磨必不可少。”
    若强调拒绝平庸的人总会执著梦想,那么2010年7-8期21页上《萨翁:永远的五环》提供了范本,该文“传奇·光辉的历程”特别强调萨翁是一个有着执著梦想的人,说“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在萨马兰奇的传奇人生中并非偶然,他曾经这样描绘过他的奥林匹克梦想……”
    若强调拒绝平庸的人总会选择主动的人生,那么2010年第9期39页《做主动上架的鸭子》就很可借鉴。该文主张,不要老是被别人赶站上架,而是要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主动“上架”。文末说:“要做主动上架的鸭子,因为如果不曾接触梦想,那还谈什么实现梦想!”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不主动上架,那还谈什么拒绝平庸。这就得到一个分论点:拒绝平庸就得做主动上架的鸭子。
若强调拒绝平庸才能创新,那么2009年第2-3期第30-33页有山东郑学编写的《“创新”类话题作文拓展演示》,其中有篇例文是《带着创新上路》,拒绝平庸,不就需要“带着创新上路”吗?
若强调拒绝平庸体现了健康的价值观,那么2009年第4期13页浙江成旭梅编写的《“价值”的深度》就很适用,文中说:“‘价值’当然还有取向上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是人与人之间本质差异之一。”“拒绝平庸”实际上就是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文中提供了名人名言:“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若需要拒绝平庸方面的名言佳语,那么2010年第11期3-5页有范曾的箴言:“你们不是希望自己成为卓越的人吗?……人生的搏击,不是草原的牧歌,不是顺风的轻帆,需要你用一生的精力去奋斗,在艰难苦怅中寻觅人生的乐趣,深悟人生的真谛。”另外,2010年第11期封二《我要这样生活》一文也有佳语:“虽然相貌平平,但我不能在妄自菲薄中毁灭,那是弱者的选择,我可以通过努力,使自己拥有完美的心智。创造、坚韧、奋进等是我所追求的精神之美。”
 
 
江西卷(孟子三乐)
 
孟子三乐,可归纳为亲情之乐、道义之乐和育才之乐。
   “亲情”是个老话题,《路》“真情快递”栏目中写亲情的文章很多。如2003年7—8期合刊上有广东尹成军编写的长文《感悟亲情  笔自生花》;2006年7—8期合刊上有浙江陈鉴霖编写的长文《情暖人间》,其中“酽酽亲情短文精品”就很切合;2006年第2—3期合刊上湖北周新的《谁解“做人”味》,也谈到了如何对待亲人特别是父母;2007年第12期上有“亲情精编”文,有的篇什正体现了“亲情所在,其乐融融”。
道义之乐,《路》刊资料较多。2010年第5期“文题二十”的核心材料就是孔子夸弟子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于丹的解说是:只有真正有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淡和安宁的心境。2009年第11期天津吴雅杰编写的《新材料作文“安贫乐道与出世入世”导写》,无论是文题还是“相关知识简介”,用的都是古代资料,特别是“儒家的安贫乐道”引用的是孔子的原话。2008年第4期中有一道高考模拟题是“坚守良知”,“构思提示”中给出了5种参考思路,其中“写成议论文”的建议指出,“坚守良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今却被很多人抛弃了。孟子第二乐,正是坚守良知之乐。
育才之乐,没有找到直接反映的材料。但2011年第2-3期60-61页江苏刘宏图编写的《命题作文“我的精神小屋”导写》可供转化,文章引毕淑敏观点,认为人的第二间精神小屋“盛放事业”,当然可以包括教育事业了。
若善于转换,有些并未明显提到“三乐”的资料也可资化用。2010年第11期3-5页上有广东陈晓龙编写的《聆听智者的教诲》,其中引用钱理群语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三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多元社会、文化并存为核心的宽容精神,三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第一种精神局部对应于孟子的第一乐——亲人健康地活着就好;第三种精神对应于孟子的第三乐——为人才的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甘作且乐作园丁、人梯。钱氏的第二种精神虽然没能与孟子第二乐对应,但可以反向思考:提倡宽容精神却不能不守道德底线,即绝不宽容践踏基本道德的事,必须坚守底线,不做昧良心之事。“三大精神”与“孟子三乐”内涵上近在咫尺。
     而2011年4期《跌倒的道德良知能否被扶起》,2011年5期《教师下跪,跪出了什么》《拒绝冷漠,呼唤血性》《常回家看看:法律困境与道德尴尬》则可分别作为反面内容,谈“育才之乐”“道义之乐”“亲情之乐”的时代之殇,定能出新出彩。
 
 
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
 
    题目的潜台词是不要看轻自己,不要误以为你对于这世界(包括身边人)可有可无,要充分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如果深究一下“为什么说‘这世界需要你’呢”,那思路就更为开阔了。
2011年6期《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之<关注自我>》中,“文题一”就是关于“自我价值”的材料作文。
2010年第9期第4页上《看自己和看世界》提到“一种人自我膨胀”,“第二种人过度自卑,凡事总觉得有自己不多,无自己不少,人前怕言语,处处自我否定。”这里“第二种人”的想法正是山东题的出题背景,即有人认为自己对“这世界”可有可无。作者针对这种想法分析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不会远距离看自己和近距离看世界。”在侧重谈“自我”重要的理由时,文章写道:“如果没有我们及我们周围一个个渺小与卑微的存在,也就不会有宇宙的辉煌。正因为有了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时刻站在地球上各个特定角落,衣食着,住行着,为自己,也为别人劳作着……才有了地球与宇宙的壮丽与伟大。”“因此,我们在学会从远处反观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学会自尊自强,自珍自爱。”“每个人都处在同一个世界中,每个人又拥有一个不同于别人的世界。”这篇文章基本上解决了山东作文题的理性分析——为什么这世界需要你呢?而也正因为“这世界需要你”,“你”就必须“学会自尊自强,自珍自爱”,或者说“面对自己应该珍惜,应该为之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2010年7-8期43页“模拟训练”中引用了季羡林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的一段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里的“每一代人”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转换一下太简单了。
“这世界需要你”,不管你是多么的卑微。2009年第2-3期,广东张梦秋同学的《上帝没有看轻卑微》体现的正是这一点。
“这世界需要你”是因为“你给了这世界它所需要的”。若就这一点落笔,《路刊》早有好材料。2010年第9期有安徽祝泉洲编写的《材料作文“文盲院士”构思演练》,材料主要就是: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了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太袁苏妹。她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曾于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用自己的劳动给了这世界所需要的。如果我们片面强调“这世界需要我”而无所作为,那么就会成为“这世界”的多余人。不错,“这世界需要你”,但你也要配得上“这世界的需要”。构思立论两面看,《路》刊材料为你备。
“这世界需要你”可以具体化为“这世界的弱者需要你的悲悯”。据此,2009年第4期安徽王杰成编写的《常怀悲悯之心》就可借鉴,文中有语:“同情别人是为了别人不再需要同情,怜悯只是为了鼓励身处困境者摆脱困境。”换言之,这世界上有许多人需要你的同情、你的鼓励、你的支持、你的帮助。
 
 
辽宁卷(“苹果气味”的测试)
 
    辽宁题的材料,主要是含蓄地批评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一些孩子,奴性地接受暗示,不愿意相信自己,不愿意探究事物,盲信盲从,甚至胡说一通,没有诚信。如此理解,《路》刊可谓备料丰富。
2011年2-3期43-47页上有江苏郝干伟编写的长文《“六成高考状元被哈佛拒录”拷问当今教育》,文章提出了“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优秀学生”这一灼人的问题,它灼痛的是我国目前的衡才标准和育才模式,可想而知,“胡说苹果气味”的学生绝不可能进哈佛,也绝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郝文特别提及哈佛录取学生很看重个人品质,轻言闻到“蜡制苹果”味道的学生品质如何呢?郝文还批评中国“很多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的学生,还能奢望他有自己的想法吗?同期《路》刊79-80页有范文《心灵缺陷比身体缺陷更可怕》,胡说闻到苹果味的学生不就存在心灵缺陷或精神缺陷吗?
2010年2-3期22-30页上有安徽薛业忠编写的超长文《面对“钱学森之问”的呼唤》,它实际上是一篇中国当今教育的批判书,文中指出,我们的小学教育“是童真的‘摧残器’,人性的‘扼杀机’”;我们的中学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弱化,训练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我们的大学教育则缺少应有的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强调亲验实证(当然也需要逻辑推演),强调敢于怀疑。2009年2-3期37-41页,有广东余卫兵编写的长文《话题作文“探索”构思演练》,其中提到苏轼的名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讲的就是亲验实证。还有李政道的名言:“青少年时代,是人的大脑细胞这种‘零件’效率最高的时代,一定要好好学习,遇到问题,不论是什么名家讲的,要敢于问为什么,敢向前人提出没有问过的问题。”讲的就是敢于怀疑。而辽宁题材料中抢着说“闻到了”的学生和“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的学生,都是“自舍耳目”,不重视亲身的感受,盲目从众,这种人很容易接受暗示,对哲学家说的苹果丝毫不作怀疑,哪里谈得上“敢于问为什么”,连伸手摸一摸,用眼认真看一看都做不到,何谈“深入事物内部去探索”?2009年第5期上湖南王光立编写的《咀嚼生活的苹果》,如果将其题目原封不动地搬到辽宁作文卷上,岂不正中鹄的?
 
 
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
 
    期待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信念。2009年第2-3期,湖北吕宣定《材料作文“拥有与寻找”导写》中的优秀范文《期待下一次美丽》正合此意:“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曾拥有,我们不沮丧,努力去寻找;……因为在下一站,我们也许拥有更精彩的人生。”2010年第1期44页上有黑龙江高三学生许艺博的《信念绽放生命之花》,其中的信念可转化为对未来有所“期待”,信念不死,期待不弃。而2011年4期《材料作文“爬山虎的失落”构思演练》,构思角度一谈的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其实就是“期待”与现实的关系。
期待是人生心存希望。2010年第1期封二有浙江杭州萧山一中高二王婷的《希望》:“刀,可以割断血脉,但割不断希望;枪,可以摧毁生命,但摧不毁希望。”文章将希望比作生命的“空气”“灯塔”“指南针”“春风”。2009年第6期上山东宋春联的《话题作文“希望”导写》,其优秀例文《希望的拐杖》有语:“在困境中,是什么支撑你走险地?在病痛中,是什么帮助你恢复健康?在挫折中,是什么鼓舞着你再振雄风?是希望!”文中引鲁迅语:“希望是附依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将其中的“希望”改成“期待”,同样成立。2009年第6期上山东刘郁辉《诗意感悟型新材料作文导写》的“素材超市”中备有名人名言:“对人生来说,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都具有更大的激发作用。——尼采”
期待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2010年第12期第1页浙江高二学生巩琳霞《支撑》,讲的是人类需要良性道德体系支撑社会,那么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总有一种期待”就是一种希望的支撑、精神的支撑。2009年第9期上山东微山一中高三姜新立《火车中的故事》,讲的是矿难发生后,当事人凭靠期待而坚持活了下来。其议论核心语为:“原来,希望可以支撑起濒临死亡的生命。”
期待是有所期望的等待。2010年第4期32-35页有湖北雷冬梅编写的《命题作文“等待春天”导写》,文题阐述部分写道:“朋友,当你突遇寒流,请记住:不要在冬天里砍树,更不要忧郁地哭泣。等待,耐心地等待,把心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你看,暴风雪已经过去,春天正翩然走来……”“佳作示例二”告诉我们:“人生总会有严冬、有黑夜、有沙漠,你看那小小的植株,笑脸为形,真金为色,心向太阳……”文章强调“等待春天”意味着“一份信念,一份执著。”而四川作文题相信“总有一种期待”,正是一份信念,一份执著。
 
 
浙江卷(我的时间)
 
    既然名人成功不可复制,那就意味着“我”才是“我的时间”的主人,“我”才是“我的时间”的设计师、规划者和支配者。2010年第5期16-20页有广东朱益萍编写的《我的青春谁做主》,转换一下就是“我的时间谁做主”,其范文二是佚名的《做自己的观音》,结论是:“青春的地盘应该由自己做主,也只能由自己做主!”青春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段,“我的时间”自然也包括“青春的那段时间”。同期26-27页“文题十九”在引出《日子是什么》一文后提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日子”,那么“我有我的日子”,也就是“我有我的时间”。
    既然是“我的时间”,就没有理由挥霍它。2010年第7-8期封二有福建高三学生赵成佳的《别让岁月悄悄溜走》,说的是“我的时间我得珍惜”,同页湖南中学生丁霞的《流年》,文章的核心句是:“成长中,应尽最大的努力去编织流年,让青春不再失落,让过往变得更加绚丽。”显然,可以转换成“利用好‘我的时间’”。
    既然是“我的时间”,就不能让偶像“强占”。2011年第1期上有天津张建初《偶像崇拜的透视与认知》,强调“用理性来看待‘偶像’”,“崇拜偶像不能迷失自己”,应该认识到,偶像“应该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启明灯’,而不是占据和统治青春梦想的‘独裁者’。”2010年第6期35页上《仰视与俯视》的素材解读写道:“仰视偶像,你也许永远都走不出偶像那耀眼的光环。”2008年7-8期第1页浙江金华一中高三刘玥的《弈旨·人生》写道:“每一粒棋子都是它自己的主人,都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定位。”因此“我”不必以名人的样子定位,我有“我的时间”和“我的位置”。
    既然是“我的时间”,那就得充分认识自我价值。2011年第6期26-28页上有湖北曹振国编写的《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之“关注自我”》,其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我价值”。作者主张“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同时彰显修改,实现自我价值”。
    为了活得更配“人”这个称号,“我的时间”需要拨出一部分用于精神建构和满足审美需求。2011年第2-3期有江苏刘宏图编写的《命题作文“我的精神小屋”导写》,“我的时间”应该有一部分用于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2010年第10期封二陕西高三学生刘茜的《放慢你的脚步》,可转换为“我的时间”是慢节拍的时间,“我”需要“停驻观赏”,不想一味地“快节奏,高效率”,“我的时间”需要留足“忙里偷闲”的份额。2009年第5期上安徽六安市第二中学高二李正的《躺在落日的怀里数记忆》,写自己沉浸于“我的时间”里,享受精神游赏的百味。
 
[结语]
实践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路》上勤弯腰(研读),考试鼓腰包(得高分)。拙文标题之所以要提出“常伴”,是想告诉读者(主要是中学生读者),对于《路》刊,浮光掠影地读一下是不够的,要收到理想的效果,得勤读,还得读中有研,也就是“研读”吧。除非你干脆就不读,否则,某种意义上说“研”更重要。如何“研”,拙文的述评内容或许勉强可以算是一种示例吧。走在《路》上观花摘果,有心与无心收获大有区别,那就请做一个有心人吧。
 
 
 
[高中]陌上孤行
[高中]世界是什么颜色
[高中]矛与盾
[高中]蓝色的梦想
[高中]为生命着色
[高中]磨难是一首歌
[高中]再望无边——我的成长
[高中]我的农民父亲
[高中]时光辗转,散坠成诗
[高中]取舍之道
· 我寄去的购书款为何还没收到
刘老师:您好!我于8月18日给您部寄去书款,欲买一本《中考作文制胜要领演练范例》。2...
· 有点疑问
一个偶尔的机会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很好!我很希望订阅这本书,不知该怎么订阅...
· 如何投稿
请问:稿件是否直接发送到杂志上所刊登的电子邮箱呢?多长时间能知道稿件使用情况?谢...
地址:大庆市开发区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 邮编:163316
联系人:刘志超 电话:0459-6292389 6292391 6292390
黑ICP备09054580号